七年,晋大臣潘父弑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晋,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败,还归曲沃。晋人共立昭侯子平为君,是为孝侯。诛潘父。

孝侯八年,曲沃桓叔卒,子鳝代桓叔,是为曲沃庄伯。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弑其君晋孝侯于翼。晋人攻曲沃庄伯,庄伯复入曲沃。晋人复立孝侯子郄为君,是为鄂侯。

鄂侯二年,鲁隐公初立。

鄂侯六年卒。曲沃庄伯闻晋鄂侯卒,乃兴兵伐晋。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晋人共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

哀侯二年曲沃庄伯卒,子称代庄伯立,是为曲沃武公。哀侯六年,鲁弑其君隐公。哀侯八年,晋侵陉廷。陉廷与曲沃武公谋,九年,伐晋于汾旁,虏哀侯。晋人乃立哀侯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

小子元年,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所虏晋哀侯。曲沃益强,晋无如之何。

《史记·三十世家·晋世家》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篇历史文献,它详细记载了晋国的兴衰过程。该文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从晋穆侯到晋哀侯、晋小子侯等历代君主的事迹。下面将根据原文逐句进行翻译和注释:

七年,晋大臣潘父弑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译文] 在七年,晋国的大臣潘父杀了他的国君昭侯并迎接曲沃的桓叔回国[注释] 这里“弑”意为杀,“迎”意为迎接;“曲沃桓叔”是晋国的一个贵族家族,与晋国政权有关联[赏析] “弑”字在这里强调了潘父对国君的残忍手段,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桓叔欲入晋,晋人发兵攻桓叔。[译文] 桓叔想要进入晋国,晋国人发兵攻打桓叔[注释] “发兵”指发动军队;“欲入晋”表示桓叔的意图[赏析] “欲入晋”表达了桓叔对晋国政权的渴望,同时也预示了晋国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桓叔败,还归曲沃。[译文] 桓叔战败,回到了曲沃[注释] “败”意为失败;”还”意为返回[赏析] 这里的败战描写了桓叔的政治生涯的短暂性和不稳定性。

晋人共立昭侯子平为君,是为孝侯。[译文] 晋国人共同拥立昭侯的儿子平为国君,即孝侯[注释] “共立”表示通过一致决定或协商后立新君;”昭侯子平”指的是昭侯的儿子平[赏析] 这一事件显示了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新君上台后的权威树立。

诛潘父。[译文] 杀了潘父[注释] “诛”意为惩罚;”潘父”是晋穆侯的妻子所生的儿子[赏析] 这里体现了晋国内部的严厉法治,也暗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孝侯八年,曲沃桓叔卒,子鳝代桓叔,是为曲沃庄伯。[译文] 孝侯八年,曲沃的桓叔去世,他的儿子鳝接替了桓叔的位置,成为曲沃的庄伯[注释] “卒”意为去世;”鳝”是桓叔的儿子[赏析] 这里描绘了晋穆侯家族内部的继承问题,以及曲沃势力的扩张。

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弑其君晋孝侯于翼。[译文] 孝侯十五年,曲沃的庄伯在翼这个地方杀害了他的君主晋孝侯[注释] “弑”意为杀害;”翼”可能是晋孝侯被杀的具体地点[赏析] 这个事件标志着晋国内部的分裂加剧,曲沃势力的崛起。

晋人攻曲沃庄伯,庄伯复入曲沃。[译文] 晋国人攻打曲沃的庄伯,庄伯又回到了曲沃[注释] “攻”意为攻击;”复入”表明庄伯重新控制了曲沃[赏析] 这反映了晋国内部的紧张关系,以及庄伯试图恢复权力的斗争。

晋人复立孝侯子郄为君,是为鄂侯。[译文] 晋国人再次立了孝侯的儿子郄为国君,这就是鄂侯[注释] “复”意为再次;”郄”是孝侯的儿子[赏析] 这个事件显示了晋国内部的权力更迭和政治动荡。

鄂侯二年,鲁隐公初立。[译文] 鄂侯在位两年,鲁国的隐公刚刚即位[注释] “二年”指鄂侯在位的时间长度;”初立”意味着隐公开始执政[赏析] 这个时间点揭示了鲁国和晋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隐公的政治起步。

鄂侯六年卒。[译文] 鄂侯在位六年后去世[注释] “卒”意为去世;”六年”指鄂侯在位的时间长度[赏析] 鄂侯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为后续的历史发展埋下伏笔。

曲沃庄伯闻晋鄂侯卒,乃兴兵伐晋。[译文] 曲沃的庄伯听说晋鄂侯去世后,就兴兵讨伐晋国[注释] “闻”意为听说;“兴兵”指发兵进攻[赏析] 这一部分描述了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部的军事压力。

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译文] 周平王派遣虢公率领军队讨伐曲沃的庄伯,庄伯逃往曲沃[注释] “将兵”表示指挥军队;”走保”指逃跑并寻求庇护[赏析] 这段描写了周朝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

晋人共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译文] 晋国人共同立鄂侯的儿子光为国君,这就是哀侯[注释] “共立”指通过共同决定或协商确立;“子光”是鄂侯的儿子[赏析] 这个事件标志着晋国内部权力的重新分配和政治稳定。

哀侯二年曲沃庄伯卒,子称代庄伯立,是为曲沃武公。[译文] 哀侯在位两年后,曲沃的庄伯去世,他的儿子称代之而立,这就是曲沃的武公[注释] “二年”指哀侯在位的时间长度;”称”是庄伯的儿子[赏析] 此部分展示了晋国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及其后续影响。

哀侯六年,鲁弑其君隐公。[译文] 哀侯在位六年后,鲁国有弑君行为发生[注释] “六年”指哀侯在位的时间长度;“弑其君”意为杀死其君主[赏析] 这里提到了晋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政治纷争和暴力事件,进一步揭示了晋国的内部不稳定。

哀侯八年,晋侵陉廷。陉廷与曲沃武公谋,九年,伐晋于汾旁,虏哀侯。[译文] 哀侯在位八年后,曲沃的武公联合陉廷策划了对晋国的进攻,九年后在汾河旁边攻打晋国,俘虏了哀侯[注释] “侵陉廷”意为侵犯陉廷地区;“谋”表示策划行动;“虏”意为俘虏[赏析] 这一部分描述了晋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冲突和军事征伐。

晋人乃立哀侯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译文] 晋国人于是立哀侯的儿子小子为国君,这就是小子侯[注释] “小子”是指哀侯的儿子;“为君”指被立为国君[赏析] 这里标志着晋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暂时平息和新的统治者的诞生。

小子元年,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所虏晋哀侯。[译文] 小子侯元年,曲沃的武公派韩万杀掉了俘虏的晋哀侯[注释] “元年”指小子侯即位的第一年;“韩万”是曲沃武公的将领;“杀所虏晋哀侯”指杀死了被俘虏的晋国君主[赏析] 这部分揭示了晋室内部的复仇和权力争夺。

曲沃益强,晋无如之何。[译文] 曲沃势力日益强大,晋国无法制止它的势力扩展[注释] “无如之何”意为无法制止;“曲沃”是曲沃庄伯的后代;“益强”指势力增强[赏析] 这里反映了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及其后果。

这段文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晋室历史的简要回顾,还展现了古代中国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权力斗争。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动态变化和国家治理的挑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