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相若敖氏。人或谗之王,恐诛,反攻王,王击灭若敖氏之族。十三年,灭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徵舒。徵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潘尪入盟,子良出质。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

”`
楚庄王,字子反,是高祖刘邦的同母弟。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早年的流亡到最终称霸中原,他的经历令人瞩目。在《史记·三十世家》中,关于楚庄王的部分记录了他在楚国的崛起和对外的征战,展现了一位英雄人物的风采。下面将一一解读这首诗:

  1. 九年,相若敖氏
  • 背景介绍:楚庄王九年时,若敖氏族因内部谗言而面临危机。若敖氏的族人们担心会被庄王所诛,于是发动反攻,试图推翻庄王的统治。
  • 事件经过:庄王在此时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果断的行动,成功地击败了若敖氏的族人,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1. 十三年,灭舒
  • 背景介绍:楚庄王十三年,楚国成功消灭了舒国。这一行动不仅是对周边国家的威慑,也是楚国扩张领土的重要一步。
  • 意义解析:通过消灭舒国,楚国不仅扩大了疆域,也增强了国力,为日后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
  1. 十六年,伐陈,杀夏徵舒
  • 背景介绍:楚庄王十六年,楚国对陈国发起了攻击,并成功斩杀了陈国的公子夏徵舒,这是因为夏徵舒杀害了自己的国君。
  • 事件分析:此次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庄王的正义和决断,也显示了他对国家法律和秩序的重视。通过这次行动,庄王巩固了自己在楚国的地位,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1. 已破陈,即县之
  • 含义阐释:楚国攻破陈国后,庄王采取了直接统治的策略,将陈国纳入自己的版图,并将其设置为县级单位,这标志着楚国对陈国的控制和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 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
  • 情感态度:尽管楚国取得了对陈的胜利,但许多大臣们却表现出了喜悦之情,只有申叔时因为即将前往齐国而未能参加庆祝。这表明当时的政治氛围中,仍有人对庄王的行为持保留态度。
  1. 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
  • 智慧体现:庄王的大臣申叔时给出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回答。他认为,虽然庄王以正义之名率领诸侯讨伐陈国,但如果只是贪图占领陈国的县邑,那么这种做法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他的话提醒了庄王,真正的领导者应当追求的是道义和民心,而非简单的物质利益。

楚庄王作为《史记·三十世家》中的主角,以其卓越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书写了一段传奇的历史。从九年的若敖氏到十三年的灭舒,再到十六年的伐陈,每一步都体现了他坚定的决心和果敢的行动。这些事迹不仅塑造了一个英雄的形象,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