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二年,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越大夫种曰:“臣观吴王政骄矣,请试尝之贷粟,以卜其事。”请贷,吴王欲与,子胥谏勿与,王遂与之,越乃私喜。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五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与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
居二年,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越大夫种曰:“臣观吴王政骄矣,请试尝之贷粟,以卜其事。”请贷,吴王欲与,子胥谏勿与,王遂与之,越乃私喜。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五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与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
解析:
- 背景和起因:
- 吴王夫差准备发动对齐国的战争(“三年(前493),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训练军队,将要来报复越国”)。
- 越王勾践得知此事后,打算在吴国尚未发兵之前先发制人(“越王勾践派遣敢死的勇士向吴军挑战”)。
- 子胥的谏言:
- 子胥认为吴王不应轻易进攻齐国。(“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这里提到了勾践的节俭和与民同心)
- 子胥警告吴王如果继续攻击齐国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愿王释齐先越”,意即建议放弃攻打齐国转而对付越国)。
- 子胥的死亡威胁:
- 当子胥再次劝阻时,他遭到了吴王的反感甚至威胁(“王怒,子胥欲自杀”)。
- 最终因为吴王的不满和不信任,子胥选择以自尽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忠诚和警告(“王闻而止之”。
- 越大夫种的策略建议:
- 越大夫种试图通过请求贷款来测试吴王的态度和意图。(“请贷,吴王欲与”,这里反映了越大夫种的政治策略。
- 然而,太宰嚭却从中作梗并诽谤子胥(“与逢同共谋,谗之王”,这展示了权力斗争和内部矛盾)。
- 吴王决策的后果:
- 吴王最终采纳了太宰嚭的建议,给了越国机会(“王始不从…卒反,令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
- 这一行为导致子胥的悲剧收场(“子胥笑谓使者曰:‘我令尔父王霸,复立汝等。若初欲分吴国半与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
翻译及注释说明:
- “禹之苗裔”:指的是夏朝帝王禹的后代。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部落首领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大禹。
- “夏后帝少康之庶子”:描述了越王勾践的身份背景,即他是夏朝皇帝少康的一个远亲或后代。
- “封于会稽”:指勾践被赐予一个地名作为他的封地,即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一带。
- “奉守禹之祀”:意味着勾践继承了大禹的遗产,即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治理责任。
- “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描述了勾践及其人民的生活状态,文身表示勇敢无畏,断发代表牺牲自我,披草莱则意味着生活在自然之中。
赏析: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通过勾践的故事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智慧与策略。勾践作为一个被压迫者的形象,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智勇兼备的策略使他最终能够战胜强大的对手,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中“忍辱负重”的主题思想。同时,该故事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之间的权力斗争和政治谋略,以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交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