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柰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朱公。

”`

庄生入见楚王事件译文:

楚王听闻庄生来访,心生好奇。他问道:“庄先生,你前些日子曾提及星宿之事,现在楚国正需要修德来回应您的好意。您这次来访,想必是有什么要事吧?”庄生回答说:“臣之前所言某星宿之事,大王您似乎也有此意。不过,现在我来到楚国,听到许多关于朱公之子在楚国的不幸遭遇。此人家境富裕,却因杀人而被囚禁在此。他的家中还携带大量金钱贿赂大王身边的侍臣,使得大王未能真正体恤楚国百姓的苦楚,反而因为朱公子的缘故才有所宽宥。”楚王听后大怒:“我虽非贤德之君,但怎能因为朱公之子而施予恩惠呢!此事必有其他原因。朱公长子持其弟之丧返回故里,母子二人都悲痛万分,惟独朱公独自微笑,似乎早有预料。他告诉我,他早就知道长子一定会因不忍心处理弟弟的死状而施以援手,但他更担心的是长子在处理此事时可能因过于慷慨而导致自身陷入困境。事实上,正是长子这种对财富与亲情的双重考量,最终导致了他对朱公的背叛。”范蠡三迁,成名天下,并非只是简单的离开,而是每次迁移都带来了名声。最终老死于陶地,世人皆知为陶朱公。

注释解释:

  1. 庄生(范蠡):越国名臣,辅佐越王勾践复兴国家,功成后归隐经商。
  2. 楚王: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国王,后成为吴国的君主,最终被越军所灭。
  3. 星宿:指某星象预示的不吉之意。
  4. 朱公之子:即朱公的儿子。朱公是范蠡的好友,因儿子行为不当被楚国关押。
  5. 慷慨:形容人非常大方,愿意帮助别人。
  6. 陶朱公:范蠡的别称,因其在陶县经商致富而得名,后成为商界名人。
  7. 文种:辅佐越王勾践的重要大臣,与范蠡共同辅助勾践复国。
  8. 卧薪尝胆:勾践为了报复吴国而进行的长期努力和准备,后来成功复国。
  9. 楚王:楚王因听说庄生前来,询问其目的并表达对修德的看法。
  10. 修德报之:表示希望通过道德行为来回报他人。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范蠡在陶县居住时的一段经历。范蠡是越国的著名大臣,协助勾践复国后选择隐退江湖。在这个故事中,庄生作为范蠡的老朋友,因不忍见到朋友的长子因同情心过度而陷入困境,决定向楚王进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庄生的忠告并没有得到重视,导致朱公长子因施舍而遭受不测。范蠡的经历反映了古代政治与商业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人在权力面前的道德挣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