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
十八年,齐、魏伐我,我决河水灌之,兵去。二十二年,张仪相秦。赵疵与秦战,败,秦杀疵河西,取我蔺、离石。二十三年,韩举与齐、魏战,死于桑丘。
二十四年,肃侯卒。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子武灵王立。
武灵王元年,阳文君赵豹相。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武灵王少,未能听政,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及听政,先问先王贵臣肥义,加其秩;国三老年八十,月致其礼。
三年,城鄗。四年,与韩会于区鼠。五年,娶韩女为夫人。
八年,韩击秦,不胜而去。五国相王,赵独否,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已曰“君”。
九年,与韩、魏共击秦,秦败我,斩首八万级。齐败我观泽。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阳。齐破燕。燕相子之为君,君反为臣。十一年,王召公子职于韩,立以为燕王,”使乐池送之。十三年,秦拔我蔺,虏将军赵庄。楚、魏王来,过邯郸。十四年,赵何攻魏。
以下是对《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的逐句翻译与赏析:
翻译
- 围魏黄,不克:在十七年,赵国围攻魏国的黄(地名)城,未能攻克。
- 筑长城:在十八年,齐国和魏国攻打我国时,我们决开黄河之水进行灌攻,军队撤离。
- 张仪相秦:在二十二年,张仪担任秦相。赵国的疵与秦国交战,战败,秦军在河西处斩了赵疵,并夺取了蔺、离石等城。
- 韩举与齐、魏战,死于桑丘:在二十三年,韩举与齐、魏两国作战,战死于桑丘。
- 肃侯卒:在二十四年,赵肃侯去世。秦、楚、燕、齐、魏派出精锐部队各一万人来会葬。子武灵王继位。
- 阳文君赵豹相:在武灵王元年,有名望的阳文君赵豹担任宰相。梁襄王和太子嗣继承王位,韩宣王和太子仓前来朝见信宫。
- 三年,城鄗:在武灵王三年,赵国修筑了鄗城(今山西霍州)。
- 四年,与韩会于区鼠:在武灵王四年,赵国与韩国在区鼠会盟。
- 五年,娶韩女为夫人:在武灵王五年,赵国娶了韩女为夫人。
- 八年,韩击秦,不胜而去:在武灵王八年,韩国攻击秦国但战败而撤退。
- 五国相王,赵独否:在武灵王九年,其他五国都称王,唯独赵国没有称王,说:“没有其实,敢处其名乎!”
- 使国人谓已曰“君”:在第十年,武灵王召见公子职于韩,立他为燕王,并派乐池送行。
- 十三年,秦拔我蔺,虏将军赵庄:在武灵王十三年,秦国占领了我的蔺地,俘虏了我的将军赵庄。
- 楚、魏王来,过邯郸:在十四年,赵何进攻魏国。
赏析
《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赵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史记·赵世家》通过详实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述,展示了赵国从建立到衰落的历史变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件大事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和赵氏孤儿的故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体现了他对旧习惯势力毫不妥协的改革决心和勇气,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反对,但他最终通过论辩说服了反对者,实现了改革。赵氏孤儿的故事则展现了赵国人民在国家危难时期的勇敢和忠诚。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赵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他们对于国家的深厚感情。
《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不仅是研究战国时期赵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变革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一文献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