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秦拔我安城。兵到大梁,去。十八年,秦拔郢,楚王徙陈。
十九年,昭王卒,子安釐王立。
安釐王元年,秦拔我两城。二年,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对曰:“王独不见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矣。今王曰‘事始已行,不可更’,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
九年,秦拔我怀。十年,秦太子外质于魏死。十一年,秦拔我郪丘。
”`
诗句
十三年,秦拔我安城。兵到大梁,去。十八年,秦拔郢,楚王徙陈。十九年,昭王卒,子安釐王立。安釐王元年,秦拔我两城。二年,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对曰:“王独不见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矣. 今王曰‘事始已行,不可更’,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
译文
在魏国历史上,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五年)至前257年(魏哀王十年),秦国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征服,逐渐削弱了魏国的国力。
注释
- 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成为毕姓。
- 武王伐纣:指周武王时期,武王率领军队讨伐商纣王。
- 晋献公:春秋时期的晋国国君,重耳是他的异母弟,后来被立为晋国国君。
- 魏武子:名魏舒,是毕万的后代,侍奉过晋国公子重耳,并在其出逃时跟随。
- 魏献子:名魏颗,是魏武子的后代,后被立为晋国大夫。
- 悼子(魏悼子):名魏穨,魏绛之子,曾治理霍邑。
- 魏绛:名魏献子,是悼子的父亲,后被立为晋国大夫,并参与和戎翟的工作。
- 温: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个城市。
- 昭王:即魏昭王,魏国君主。
- 安釐王:即魏安釐王,魏昭王的儿子。
- 大梁: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开封附近。
- 韩宣子老:韩宣子年纪大了,由魏献子代理国政。
- 苏代: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与魏国关系密切,常给魏王提供策略建议。
- 枭:一种鸟类的名字,比喻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或事物。
- 南阳: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
- 段干子:魏将,主张用土地换取和平。
- 温温之争:温温之争是《史记·魏世家》中描述的一段对话,苏代向魏王提出“欲玺者段干子”,意指想要得到秦国给予的玺印的人是段干子。
赏析
此诗描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对魏国的连续军事征服过程以及魏王在面对秦国威胁时的应对措施。通过历史事件的描述,反映了魏国在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内部纷争。同时,诗中也展示了苏代的智慧和策略运用,以及魏王对国家利益的权衡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