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故地。无忌谓魏王曰: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两弟无罪,而再夺之国。此于亲戚若此,而况于仇雠之国乎?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而王不识则不明,群臣莫以闻则不忠。
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邺,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负强秦之亲,王以为利乎?
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将更事,更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绝韩上党而攻彊赵,是复阏与之事,秦必不为也。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水,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是知伯之祸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阸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若道河外,倍大梁,右(蔡左)、召陵,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
诗句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
译文
秦国和戎翟有着相同的风俗习惯,他们具有如同虎狼一样的贪婪、残忍、好利而缺乏信用的性格,对事物不讲究礼义道德。
注释
秦与戎翟: 指的是秦和戎狄等游牧民族的习俗相似,具有共同的特点。
同俗: 风俗习惯相同。
有虎狼之心: 形容人非常贪婪、残忍,心狠手辣。
贪戾好利无信: 指贪图私利,行事狡猾,不讲信义。
不识礼义德行: 不懂得礼仪和道德规范。
苟有利焉: 只要有利可图。
不顾亲戚兄弟: 不关心自己的亲属和兄弟。
禽兽耳: 如同禽兽一样。
天下之所识也: 被天下人所认识。
非有所施厚积德也: 不是有什么施恩或积累功德的行为。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描述秦国的贪婪和残暴,揭示了其政治上的短视和不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政治行为的强烈反感和不满。通过对比秦国和魏王的态度,反映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相互猜忌与对抗,以及这种背景下的政治局势。此外,文中还通过对秦国的描述,暗示了秦国在外交政策上可能采取的强硬手段,这在当时的战国时代是一种常见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