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秦固有怀、茅、邢丘,城垝津以临河内,河内共、汲必危;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王之使者出过而恶安陵氏于秦,秦之欲诛之久矣。秦叶阳、昆阳与舞阳邻,听使者之恶之,随安陵氏而亡之,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南国必危,国无害(已)?

夫憎韩不爱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爱南国非也。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闲之。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监。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闲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

翻译为现代汉语,其大意是:韩国灭亡之后,秦国若出兵攻打魏国,那么魏国就没有其他可进攻的地方了。秦国已经占据了怀、茅、邢丘等地,如果再攻击河内,那么河内共、汲必然危险;如果占领了郑地,又能够控制垣雍,那么就可以决开荧泽水灌大梁城,那么魏国也必将面临灭顶之灾。而秦国的使者出使韩国时曾对安陵氏产生敌意,秦国早已想要消灭安陵氏了。秦叶阳、昆阳与舞阳相邻,秦国听从使者的恶意,跟随着安陵氏一起灭亡它,绕道舞阳的北边,然后向东来到许城,这样南边的国家必定会受到威胁,整个国家都处于危险之中吗?

以下是对诗句逐句的解释:

  1. “夫韩亡之后”:这里提到了韩国的灭亡。
  2. “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当魏国有军事行动时,没有其他国家能与其抗衡,即魏国是唯一一个可以进攻的国家。
  3. “秦固有怀、茅、邢丘,城垝津以临河内”:秦国已经占据了怀、茅、邢丘等地,并建立了要塞,使得秦国的军队能够轻易攻击到河内地区。
  4. “河内共、汲必危”:共和汲(今河南新乡)是两个地名,这里指的是这两个地方在战争期间将会受到威胁。
  5. “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获得了郑地,掌握了垣雍的战略要地,并且通过决开荧泽水淹大梁,大梁城必将被摧毁。
  6. “王之使者出过”:指的是从魏国派出的使者。
  7. “恶安陵氏于秦”:指秦国使者对安陵氏的恶意态度。
  8. “秦之欲诛之久矣”:秦国早就想要除掉安陵氏。
  9. “秦叶阳、昆阳与舞阳邻”:叶阳、昆阳和舞阳地理位置接近,说明秦国在这些地区活动频繁。
  10. “听使者之恶之”:听从了秦国使者对安陵氏的恶意言论。
  11. “随安陵氏而亡之”:跟随安陵氏一同灭亡。
  12. “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绕行舞阳的北部,然后向东来到了许城。
  13. “南国必危”:南方的国家将会面临危险。
  14. “国无害(已)?”:国家不会受到伤害吗?
  15. “夫憎韩不爱安陵氏可也”:憎恨韩国、不喜欢安陵氏是可以的。
  16. “夫不患秦之不爱南国非也”:不担心秦国不喜欢南方国家是不正确的。
  17. “异日者,秦在河西晋”:过去,秦国在河西晋国的时候,距离魏国千里之遥。
  18. “国去梁千里”:国家的边境离魏国有千里之遥。
  19. “有河山以阑之”:拥有山河作为屏障。
  20. “有周韩以闲之”:还有周、韩两国来牵制魏国。
  21. “从林乡军以至于今”:从林乡的军队一直到今天。
  22. “七攻魏”:七次攻打魏国。
  23. “五入囿中”:五次进入魏国的围城。
  24. “边城尽拔”:边境的城池全部被攻取。
  25. “文台堕,垂都焚”:文台被毁,垂都被烧毁。
  26. “林木伐,麋鹿尽”:树木被砍伐,麋鹿被杀光。
  27. “而国继以围”:国家随后就被包围起来。
  28. “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监”:又向北方进发,东边到达陶地郊外,北边到达平监一带。
  29. “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失去的东西,有山南山北,有河外河内。
  30. “大县数十,名都数百”:大县几十座,有名的城市数百座。
  31. “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秦国位于河西的晋地,距离魏国有千里之遥。
  32. “而祸若是矣”:这样的祸害就出现了。
  33. “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闲之”:更何况让秦国没有韩国,有了郑地,却没有河山来防御,也没有周、韩两国来牵制。
  34. “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离大梁只有百里之遥,因此灾祸一定从这里发生。

接下来分析该段落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及作者的态度:

  1. 历史兴衰的警示:通过对魏国的兴衰史进行描述,作者提醒统治者要警惕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避免重蹈覆辙。
  2. 政治联姻的影响:魏国与秦国的关系变化反映了政治联姻和军事联盟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魏国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秦国的干预。
  3. 战略位置的重要性:魏国地处中原,地理位置对于其安全至关重要。失去这一优势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4. 外交策略的选择:魏国的外交策略选择对其生存至关重要。过分追求扩张或过于依赖盟友可能会导致孤立无援的局面。
  5. 内政稳定的必要性:内政的稳定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任何动荡都可能对国家造成严重威胁。
  6. 民心的考量:民心对于国家的稳定同样至关重要。失去民众支持可能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危机。
  7. 历史的教训:通过对魏国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作者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
  8. 战略防御的紧迫性:魏国在面对秦国威胁时未能有效防御,这强调了防御战略的重要性。
  9. 外交政策的影响力:魏国与秦国之间的外交政策直接影响了两国之间的关系以及魏国的命运。
  10. 国际关系的复杂性:魏国的命运与国际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史记·三十世家·魏世家》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记载,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智慧和深刻道理的作品。通过对魏国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人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