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日者,从之不成也,楚、魏疑而韩不可得也。今韩受兵三年,秦桡之以讲,识亡不听,投质于赵,请为天下雁行顿刃,楚、赵必集兵,皆识秦之欲无穷也,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是故臣愿以从事王,王速受楚赵之约,(赵)挟韩之质以存韩,而求故地,韩必效之。此士民不劳而故地得,其功多于与秦共伐韩,而又与强秦邻之祸也。

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时已。通韩上党于共、甯,使道安成,出入赋之,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今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是韩则魏之县也。魏得韩以为县,卫、大梁、河外必安矣。今不存韩,二周、安陵必危,楚、赵大破,卫、齐甚畏,天下西乡而驰秦入朝而为臣不久矣。

二十年,秦围邯郸,信陵君无忌矫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赵得全。无忌因留赵。二十六年,秦昭王卒。

”`

诗句释义与解析

译文

  • 异日者,从之不成也:如果过去的做法不能成功。
  • 楚、魏疑而韩不可得也:楚国和魏国因疑虑而不信任韩国,韩国难以获得。
  • 今韩受兵三年:韩国被攻击已近三年。
  • 秦桡之以讲:秦国用武力胁迫。
  • 识亡不听:韩国认识到灭亡的命运而拒绝。
  • 投质于赵:向赵国请求作为抵押品。
  • 请为天下雁行顿刃:请求像大雁一样排成一行,成为阻挡敌人进攻的盾牌。
  • 楚、赵必集兵:楚国和赵国必定会联合起来对付韩国。
  • 皆识秦之欲无穷也:都明白秦国的欲望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
  • 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不是要全部消灭其他国家来使天下臣服。
  • 是故臣愿以从事王:因此我愿意为大王效力。
  • 王速受楚赵之约:希望大王能够接受楚国和赵国的约定。
  • 挟韩之质以存韩:用韩国作为人质来保全韩国。
  • 而求故地:以此换取原本的领土。
  • 韩必效之:韩国必定会答应这个条件。

关键词语分析与赏析

  • 异日者,从之不成也:这句表达的是未来无法达成的期望或结果,反映出一种对当前局势无能为力的无奈感,同时也预示着未来的不确定性与危机。
  • 楚、魏疑而韩不可得也》:通过描绘三国之间的猜疑和不信任,表达了当时国际关系中的紧张与不稳定,暗示了政治冲突可能引发的后果。同时,这也揭示了韩国在这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所面临的困境。
  • 今韩受兵三年,秦桡之以讲,识亡不听,投质于赵,请为天下雁行顿刃……:这句话详细描述了韩国在秦国的压力下如何应对。首先,韩国接受了军事攻击,但随后意识到这种状况的危险性,并拒绝继续屈服。接着,韩国向赵国请求作为人质,以此作为缓冲,防止秦国进一步的进攻。最后,韩为了生存,向秦国提出要求,希望能像大雁那样排成一行,成为阻挡敌人进攻的屏障。这不仅体现了韩国的坚韧不拔,也展示了其对自身安全的深刻担忧和迫切需求。
  • 楚、赵必集兵:这句诗表达了楚国和赵国可能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的战略意图。这可能是因为秦国的军事行动让两国感到不安或威胁到了它们的利益,因此它们选择联合起来以确保安全。
  • 皆识秦之欲无穷也,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这里的“识”字表明秦国有着无止境的目标,不仅仅是要灭掉一个国家,而是要让整个天下臣服。这反映了秦国的野心和扩张欲望是极其强大的,它不仅仅满足于眼前的利益,而是有着更远大的愿景。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战国时期魏国的叙述,展现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诗人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传达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猜忌、外交策略以及国家间的战争状态。诗歌中的每一个事件都紧密联系着当时的政治背景和国际形势,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和各国之间的较量。此外,诗歌还强调了国家的团结和互助的重要性,以及在困难时刻寻求外部援助的必要性。这种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外交策略的分析,不仅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的重要视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