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秦惠王卒。23年,与秦击败楚于重丘。24年,秦使泾阳君质于齐。25年,归泾阳君于秦。孟尝君薛文入秦,即相秦。文亡去。26年,齐与韩魏共攻秦,至函谷军焉。28年,秦与韩河外以和,兵罢。29年,赵杀其主父。齐佐赵灭中山。

36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厓致帝,子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原王受之而勿备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曰:“释帝,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王曰:“伐桀宋利。”对曰:“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原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释帝而贷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原王孰虑之。”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

”`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是《史记》中一个非常著名的篇章,记载了齐国从田敬仲(田完)到齐王建的整个历史,其中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迁。下面是对这段诗歌的逐句释义和相关背景知识:

  1. 秦惠王卒:公元前316年,秦国的国君秦惠王去世。在这一时期,秦国开始逐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通过军事征服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2. 与秦击败楚于重丘:公元前311年,齐军在重丘(今河南封丘西南)大败楚军,这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对齐国和楚国的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秦使泾阳君质于齐:公元前308年,秦国为了进一步巩固与齐国的关系,将泾阳君作为人质送到齐国。这表明秦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两国间的政治联盟。
  4. 孟尝君薛文入秦:公元前306年,孟尝君薛文进入秦国并成为宰相,这标志着齐国在战国时期的衰落,同时也反映了秦国的崛起。
  5. 齐佐赵灭中山:公元前295年,齐国参与赵国消灭中山国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展示了齐国的军事实力,也加深了其与赵国的合作关系。
  6. 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公元前260年,赵国被秦国所灭,随后赵悼襄王成为秦王子婴的继任者,这标志着战国七雄中的第一个统一政权的建立。
  7. 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公元前255年,苏代从燕国来到齐国,并在章华东门拜见齐威王。这表明苏代是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他在齐国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8. 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厓致帝”:齐威王对苏代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且询问他关于秦使魏厓前来致帝的事情。这里的“致帝”是指向其他国家派遣君主或使者,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一种政治外交手段。
  9. 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原王受之而勿备称也:这里提到的“王之问臣也卒”,可能是指齐国内部的政治变动或其他紧急情况。齐国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来应对这些变化,而苏代的建议正是基于这一点。
  10. 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苏代认为,如果齐国接受秦使魏厓的致帝,那么天下就会安定下来。这表明苏代认为这是一种有利于齐国和秦国的做法,能够避免潜在的冲突和动荡。
  11. 且让争帝名,无伤也:苏代还建议齐国不要过于强调争帝的问题,因为这可能会伤害到齐国的形象。这说明苏代认为应该保持低调,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12. 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苏代认为,如果秦国称霸,那么天下都会反对齐国。因此,齐国应该采取一种更为谨慎的态度,避免直接对抗秦国。
  13. 此大资也:苏代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可以为齐国带来巨大的利益。这表明苏代对齐国的战略地位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分析。
  14. 且天下立两帝:苏代还指出,齐国应该利用这个机会,与秦国结盟,共同抵御其他国家的威胁。这意味着齐国需要在政治格局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以实现长远的利益。
  15. 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齐威王提出这个问题。这反映了齐国面临的选择和困境,需要做出明智的决策以维护国家利益。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是对政治策略和文化影响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