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王23年,与赵王会平陆。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惭,不怿而去。
26年,魏惠王围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威王曰:“何也?”对曰:“夫魏氏并邯郸,其于齐何利哉?且夫救赵而军其郊,是赵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乘魏之弊。”威王从其计。
”`
田敬仲完世家
威王23年,与赵王会平陆。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惭,不怿而去。
26年,魏惠王围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威王曰:“何也?”对曰:“夫魏氏并邯郸,其于齐何利哉?且夫救赵而军其郊,是赵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乘魏之弊。”威王从其计。
译:
威王23年,田敬仲和赵惠文王在平陆会面。到了24年,他和魏惠王在郊野会面。梁惠王问他:“大王也有宝物吗?”威王回答说:“没有。”梁惠王说:“我如果只有区区之地,还有直径一寸的珍珠能照亮车前后各十二辆,您为什么在大国却没有什么宝物呢?”威王说:“我和您不一样。我的一些臣子中有檀子、朌子、黔夫等人,分别守卫南城、高唐、徐州,所以楚国人不敢向东掠夺粮食,泗上的十二个诸侯都来朝拜我。我的臣子种首,防备盗贼,道路就不会丢失东西,这难道只是十二辆车那么远的距离吗?”梁惠王听了感到惭愧,无言以对后离去。
28年,当魏惠王围攻邯郸时,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救赵国还是不救?”骆忌子说:“不如不救。”段干朋说:“不救援就是不仁义,而且对齐国也没有利。”威王问道:“为什么呢?”段干朋回答说:“魏国吞并了邯郸,这对齐国有什么好处呢?何况救援赵国而驻扎在它的边境上,赵国不攻打我们,而魏国反而被我们完全削弱了。因此不如去南方攻打襄陵来削弱魏国,这样邯郸被占领了,再趁机打击疲惫的魏国。”齐威王采纳了他的建议。
赏析:
《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齐威王时期,田敬仲完(即齐威王)在面对国家危机时的一系列决策,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故事开始于齐威王与其他国家君王的外交互动中,通过对话展示了他的冷静和机智;随后转向内部政治斗争和军事部署,展现了他处理国事的果断和策略;最后,通过对军事行动的成功执行,再次证明了他的英明决策能力。
故事中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无论是与邻国的关系维护还是对内部危机的应对。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态度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理念——治国必先安内,而后才能攘外。齐威王的决策过程不仅显示了他对形势的敏锐判断,也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利益的重视。
故事还强调了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和决策的重要性。威王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不仅需要个人的聪明才智,还需要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通过这些决策的实施,齐威王成功地稳定了国内局势,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也为后续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录,更是对领导者责任和使命的一种思考。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应该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的幸福为目标,做出明智的决策。同时,这也是对我们现代领导人的一种启示,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坚持原则,灵活应对,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田敬仲完世家》不仅是一部关于古代齐国历史的记载,更是一部关于领导者如何运用智慧和力量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教材。它让我们深刻理解到,真正的领导者不仅要有卓越的个人能力,更要有深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