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闲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陬邑人。其先为宋国人,因祷尼丘山而生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其出生时头顶圩顶,因而得名“孔丘”。字仲尼,姓孔氏。孔子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
孔子年三十五,齐景公问及秦穆公之霸业,孔子对曰:“秦国虽小,志大;行中正。”景公喜,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谏,言儒者难以法轨,不宜用以移齐俗。后景公敬重孔子,不以礼相见,孔子遂行,反归于鲁。
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鲁国昌平乡陬邑的后人。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因为祈祷尼丘山而生子孔子。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一出生就头顶圩顶,因此得名为“孔丘”。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年满三十五岁时,齐景公询问秦穆公的霸业,孔子回答说:“虽然秦国国小地僻,但志向远大;行为正直。”景公听后很高兴,想用尼溪田封赏孔子。晏婴进谏说,儒者难以用法度约束,不能用来改变齐国的习俗。后来景公敬重孔子,但并不以礼相见,孔子于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孔子的出生背景及其在齐国的经历。通过对比孔子的回答和晏婴的谏言,展现了孔子的智慧与儒家的道德原则。此外,文中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与文化冲突,以及孔子对于礼治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