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醳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于季氏,因阳虎为乱,欲废三桓之适,更立其庶孽阳虎素所善者,遂执季桓子。桓子诈之,得脱。定公九年,阳虎不胜,奔于齐。是时孔子年五十。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翻译
诗句:
- 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
- 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
- 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
- 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醳之。
- 阳虎由此益轻季氏。
- 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
- 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 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于季氏,因阳虎为乱,欲废三桓之适,更立其庶孽阳虎素所善者,遂执季桓子。
- 桓子诈之,得脱。
- 定公九年,阳虎不胜,奔于齐。
- 是时孔子年五十。
-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
- 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
- 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译文:
- 桓子的宠臣名叫仲梁怀(仲梁怀),和阳虎结下了仇恨。(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
- 阳虎想要驱逐仲梁怀,但公山不狃阻止了他。(在那个秋天,仲梁怀变得更加骄傲,阳虎逮捕了仲梁怀。)
- 桓子对此很生气,阳虎就囚禁了桓子,并与他结盟让他软禁起来。(阳虎因此更加轻视季氏家族。)
- 季氏家族也在国家政治中僭越,这是由于陪臣掌权所导致的,所以鲁国的大夫以下都脱离了正常的轨道。(因此孔子不再出来做官,而是退隐并研究《诗经》、《尚书》、《礼记》、以及音乐,他的学生越来越多,从远处来的也都可以受到教育)。
- 定公八年,公山不狃对季氏的失意,利用阳虎作乱,想要废除三桓中的嫡系子孙,改立他一向器重的人,于是逮捕了季桓子。
- 桓子假装被欺骗,逃脱了。(定公九年,阳虎没能成功,逃到齐国。)
- 此时,孔子已经五十岁了。(公山不狃因为费地背叛季氏,派人召见孔子。)
- 孔子追随道义已经很久了,却始终没有什么机会施展才能,说:“大概周文王、武王起自丰水镐京而称王天下,现在费邑尽管很小,或许也能接近这种境界吧!”(他想前去。)子路不高兴,阻止孔子。孔子说:“那些召我前来的难道仅仅是为了我吗?如果我被任用,那将会成为东周的开端。”(但还是没有去成。)
注释
- 桓子:指季桓子,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人,季氏家族的领袖之一。
- 仲梁怀:季桓子的宠臣名字。
- 阳虎:鲁国大臣,因权势过大引起季氏反感。
- 公山不狃:阳虎的朋友,因与阳虎发生矛盾而被季氏囚禁。
- 费畔:费地背叛季氏,此处指费地的反叛行为。
- 东周:指春秋晚期的东周王朝,当时的政治中心在洛阳一带。
- 孔子年五十:孔子的年龄,表明孔子已经五十岁。
- 定公八年:指的是公元前508年。
- 公山不狃不得意于季氏:公山不狃在季氏家族中没有得到赏识。
- 因阳虎为乱:因为阳虎而起的祸乱。
- 欲废三桓之适:想要废黜三桓家族的嫡系子孙。
- 更立其庶孽阳虎素所善者:改立他历来器重的人。
- 执季桓子:逮捕季桓子。
- 诈之:假装被骗。
- 得脱:最终逃脱了被捕的命运。
- 定公九年:指的是公元前501年。
- 阳虎不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 奔于齐:逃亡到齐国。
- 孔子年五十:孔子当时五十岁。
-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公山不狃因为不满季氏的行为而在费城发动叛乱。
- 召孔子:召见孔子并邀请他出仕。
- 循道弥久:追随道义很久。
- 温温无所试:温文尔雅却无法找到合适的舞台施展才能。
- 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周文王和周武王都是从丰水和镐京发迹而建立王朝的。
- 今费虽小:现在的费邑虽然很小。
- 倘庶几乎:或许可以接近那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