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

孔子世家译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向定公进言:“臣下不能藏匿甲兵,大夫也不能筑城高达百雉。”孔子推荐仲由担任季氏的家宰,并打算拆除三座城池。随后,叔孙氏率先在郈地被拆。季氏准备拆毁费地,公山不狃和叔孙辄率领费人袭击鲁国,鲁定公与三子逃到季氏宫室,登上了武子台。费人攻打未能成功,于是进入鲁定公身边。孔子令申句须、乐颀率军反击,费人向北撤退。国人追击,在姑蔑击败他们,这二人逃奔齐国,随后费地也被拆毁。

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代理相事,面露喜色。他的门人说:“听说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回答说:“有这样的话。不是应该高兴称‘乐于以高贵的身份对待下属’吗?”于是,他诛杀鲁国大夫叛乱者少正卯。他参与国家政事三月,屠宰羔羊豚类时不加装饰价格;男女行走分别走于道路两侧;道路上无遗物可捡;四方来邑的客人不求官府帮助,均予归还。

赏析

这段文字记录了孔子在鲁国的一段经历。从孔子对定公的建议,可以看出他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反对强权政治和暴力行为,倡导以德服人、以礼治国。他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政治清明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文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动荡和混乱,以及孔子作为思想家在政治漩涡中的无奈和坚持。

人物分析:

  1. 孔子 - 本章节中,孔子以布衣之身,提出自己的治理理念。其思想深邃且具有前瞻性,显示出他卓越的智慧和远见。他对鲁国的政治现状感到不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他的言行举止都体现出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感。

  2. 定公与三子 - 定公和三位儿子的行为表现出了鲁国政治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复杂。他们的逃亡和失败,反映出当时政治局势的不稳和社会动荡不安的状态。这也表明了孔子的思想和理念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3. 孔子的决策 - 孔子在处理鲁国内乱时所采取的策略和行动,既显示了他的智慧和果断,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念和信念,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4. 孔子的教育理念 - 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篇章。他提倡的因材施教、重视道德修养等原则,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被视为教育的宝贵财富。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后来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背景

这段记载发生在春秋末期,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冲突的时代。各国之间为了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同时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的危机。孔子的出现,无疑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