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去即过蒲。月馀,反乎卫,主蘧伯玉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是岁,鲁定公卒。

”`

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 (翻译:孔子于是去了卫国,在子路妻子的哥哥颜浊邹家做客。)

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 (注释:卫灵公询问孔子:“我住在齐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说:“俸禄是六万石。”)

卫人亦致粟六万。 (注释:卫国人也赠送了六万石粮食。)

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注释:不久,有人陷害孔子,卫灵公派公孙余假出使。)

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注释:孔子担心被诬陷,住了一个月后离开卫国。)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注释:路过匡地时,颜刻作他的仆人,用竹简指着说:“从前我来到这里,是因为从那个缺口进入的。”匡地的人听说后,认为是鲁国阳虎。阳虎曾经暴虐过匡地的人,匡地的人于是便留住了孔子。)

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 (注释:孔子被当作阳虎的样子拘禁了五天,颜渊在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在,我怎么敢死!”)

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注释:匡人加紧拘捕孔子,弟子们非常恐惧。孔子说:“周文王已经去世,周公旦的教化不再存在吗?上天要灭亡周代的文明,后面的人不能继承这种文明。上天还没有灭亡周代的文明,匡人是阻止不了我的!”)

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注释:孔子让随从人员向宁武子臣服于卫国,然后才得以离开。)

去即过蒲。月馀,反乎卫,主蘧伯玉家。(注释:离开之后经过蒲地,一个多月后回到了卫国,回到蘧伯玉家。)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注释:卫灵公夫人有一个叫南子的,派人对孔子说:“四方的君子如果不想玷污自己来和我们君王成为兄弟,那么一定要见一下我们的国君。我们的国君很愿意见他。”孔子推辞,最后只得去见她。)

夫人在絺帷中。(注释:国君夫人穿着细葛布做的衣裳坐在帷帐中。)

孔子入门,北面稽首。(注释:孔子走进门,面朝北叩头行礼。)

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注释:夫人在帷帐中两次叩头行礼,佩带的玉器发出清脆的声音。)

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注释:孔子说:“因为我不曾见到您,现在见到了,所以礼节应该有所回报。”子路不高兴。)

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注释:孔子发誓说:“如果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上天厌恶它!上天厌恶它!”)

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注释:在卫国过了一个多月,卫灵公和夫人同坐车出行,宦官雍渠陪同乘车,出去的时候,让孔子作为副手乘坐车辆,招摇过市。)

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注释: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喜好美女一样喜好品德的人。”因此感到羞耻,离开了卫国,经过曹国。)

是岁,鲁定公卒。(注释:这一年,鲁定公去世了。) (注释解释完毕)

【赏析】

本篇通过描述孔子在不同国家的经历,展示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人格魅力。在卫国和鲁国的经历中,孔子面对困境时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以及他对于道德和理想的坚守,构成了其形象的核心。孔子的形象不仅被赋予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和困境。通过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和行动的描述,本文传达了一种对于道德坚守和智慧运用的重视。此外,孔子对待不同人物的态度——如对子路的尊重、对南子的委婉拒绝以及对国君的谦逊——都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孔子个人品质的理解,也为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伦理观念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