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彊,更伐陈,及吴侵陈,陈常被寇。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于是孔子去陈。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卫灵公闻孔子来,喜,郊迎。问曰:“蒲可伐乎?”对曰:“可。”灵公曰:“吾大夫以为不可。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以卫伐之,无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灵公曰:“善。”然不伐蒲。
翻译:
孔子在陈国住了三年,这时正值晋楚争强,两国又相继攻打陈国,以及吴国的侵略,使得陈国常常被祸患侵扰。孔子感叹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这些弟子们太过于粗鲁和草率了,一旦有了成就就忘了初衷。”于是,孔子离开了陈国。
经过蒲地时,正好碰上公叔氏叛乱,蒲地的人阻止孔子继续前行。有一个名叫公良孺的弟子,用私人的车马五辆跟随孔子。他的为人长者贤德,有勇力,对孔子说:“我从前跟从夫子在匡地遇难,如今又在这里遇难,命运已经注定了。我和夫子一起经历了两次灾难,宁愿战斗而死。”战斗进行得很激烈。蒲地的人们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要去卫国,我们就放你离开。”并和他们签订了盟约,让孔子出走东门。孔子于是就来到了卫国。子贡问:“签订的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这是要挟的盟约,神灵不会听从。”
卫灵公听说孔子来到,非常高兴,亲自到郊外迎接。他问孔子:“你们可以攻打蒲国吗?”孔子回答说:“可以。”卫灵公说:“我们的大夫认为不可以。现在蒲国是我们用来等待晋、楚两国的地方,如果我们进攻它,恐怕不合适吧?”孔子说:“他们的成年男子都有为国捐躯的决心,妇人也有保护西河的志向。我们所攻打的不过是四五个人而已。”卫灵公听了之后说:“很好。”不过没有进攻蒲国。
注释:
- 孔子居陈三岁:孔子在陈国居住了三年。
- 会晋楚争彊:恰逢晋国和楚国争夺霸权。
- 更伐陈:接连攻击陈国。
- 及吴侵陈:接着有吴国侵犯陈国。
- 陈常被寇:陈国经常遭受外敌的侵扰。
- 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
- 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我们这一代人太粗心大意了,取得一点成就就忘记了当初的初衷。
- 过蒲:经过蒲地。
- 公叔氏以蒲畔:正好碰上公叔氏反叛。
- 蒲人止孔子:因为害怕而阻止了孔子的行进。
- 弟子有公良孺者:其中有个名叫公良孺的弟子。
- 私车五乘从孔子:他用私人的车马五辆陪同孔子。
- 其为人长贤,有勇力:他这个人长者贤德,而且勇敢有力。
- 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他说:“我曾经跟随夫子在匡地遭遇困难,如今又在这里遇到危险,命运已经决定了。我和夫子一起两次遇险,宁愿战斗而死。”斗争非常激烈。
- 蒲人惧:蒲地的人们害怕了。
- 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他们告诉孔子:“如果你不前往卫国,我就放你离开。”
- 与之盟:和他们订立了盟约。
- 出孔子东门:让孔子出了东门。
- 子贡曰:“盟可负邪?”:子贡问道:“签订的盟约可以被违背吗?”
- 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孔子回答:“这是胁迫的盟约,神灵是不会听从的。”
- 然不伐蒲:然而并没有进攻蒲国。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孔子及其弟子在陈国和蒲地的遭遇,表达了孔子对于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诗中的“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反映了孔子对自己学派成员的批评和期望,即希望学生们能够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忘初心。同时,诗中提到了“蒲人之止孔子”,说明孔子在面对外部威胁时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愿屈服于压力。最后,诗中的“子贡曰:‘何故?’孔子不对”,则反映了孔子在道德上坚守立场,不被外界诱惑所动摇的决心。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