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请,得毋行。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语在淮阴侯事中。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这句诗描绘了萧何的出身背景和其作为沛县主吏掾时的职位。”沛丰人”表明他是沛县丰邑的人。而“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则说明了他在担任沛县主吏掾时的工作内容。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这句诗描述了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多次以官吏的身份来保护他。
“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这句诗反映了在成为亭长后,萧何仍然经常在身边保护刘邦。
“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这句诗揭示了当刘邦因为徭役被送往咸阳时,其他官吏每人都送出三百钱,但是萧何却送出了五百钱,显示了他的慷慨和对朋友的忠诚。
“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这句诗描述了秦朝的御史和负责监督的官员们,他们经常试图质疑或反对萧何的做法。
“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这句诗说明了萧何被授予泗水郡的一个官职,并且他的工作表现非常优秀,成为了第一名。
“秦御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请,得毋行”:这句诗揭示了秦始皇时期的御史想要召见萧何并征召他,但是萧何坚决请求不让他出行,展现了他的谨慎和机智。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这句诗描述了在刘邦起兵成为沛公之后,萧何常常担任丞相的助手和督导工作。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这句诗反映了在刘邦进入咸阳后,其他的将领们都争相抢夺黄金和其他财宝,而萧何却独自先一步收集了秦国丞相和御史的法令文书和记录,并将其收藏起来。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这句诗说明了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萧何被任命担任丞相,这是他的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这句诗描述了项羽和他的诸侯们在咸阳进行了屠杀和焚烧,导致城市遭受严重破坏。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句诗讲述了汉王刘邦之所以能够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人口分布、地方强弱以及民众的痛苦,都是因为有萧何收集和保管了秦朝的各种文献资料。
“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这句诗说明了萧何向汉王推荐韩信,使得韩信得到了重用,成为了汉朝的大将军。
“语在淮阴侯事中”:这句诗指出萧何的这些建议和行动都记录在《淮阴侯列传》中,作为历史记载的一部分。
“何常兴关中卒补缺”:这句诗说明了萧何总是动员关中的士卒去补充军队的空缺,显示出他对于保卫国家的重视和责任感。
这段文字通过对萧何一生经历的描述,突出了他的智慧、忠诚和能力。他不仅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和助手,也是汉朝初期不可或缺的政治和军事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