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诗句
-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 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 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 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
-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 群臣皆莫敢言。
译文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在京索一带对峙,经常派人去慰劳和劳累萧何。鲍生对萧何说:“大王您穿着粗布衣服在外面奔波,多次派使者劳苦您,这是怀疑您的用心。为您着想,不如让您的子孙兄弟中能带兵打仗的人全都到军营里去,皇上一定会更加信任您。”萧何听从了他的建议,汉王非常高兴。
汉五年,消灭了项羽之后,平定了天下。按照功劳分封官爵时,群臣争夺功劳,花了一年多时间也没有决定下来。汉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被封为酂侯,他的食邑很多。但是其他的将领们都说:“我们这些将领们身上穿着坚固的衣服,手中握着武器,作战的时间最长的一百多天,最短的几十天,攻城略地,攻下多少城池都不同。萧何却没有经过战斗,只是空谈议论,却反而比我们的地位高,这是为什么呢?”高祖说:“你们知道打猎吗?”众人回答说:“知道了。”“知道猎狗吗?”众人回答说:“知道了。”高祖说:“打猎,追赶野兽的是狗,指示野兽所在的地方的是人。如今你们只知道追捕野兽而已,功劳就像狗一样。至于萧何,他能指出野兽所在的地方,功劳就和人一样了。况且各位只是跟随我一人行动,最多只有两三个人;但萧何带领他的家族几十人都跟随我行动,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们都不敢再说话。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刘邦为了巩固政权而重用萧何的一段历史。诗中通过对比,展示了萧何与其他将领的不同之处。首先,萧何并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亲自冲锋陷阵,而是更多地参与谋划和策略。刘邦通过比喻“猎”,将萧何比作擅长狩猎并能够指引方向的猎人,而其他人则更像是只靠武力捕杀猎物的猎犬。接着,刘邦强调萧何不仅没有经历实际的战斗,还因此受到尊重,这反映了刘邦对于萧何才能的认可及对其忠诚的奖赏。最后,刘邦通过比较自己的跟随者(如萧何)与普通将领(如其他士兵),突出了萧何的战略价值以及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