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受此土”者,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于天子之社,归立之以为国社,以岁时祠之。春秋大传曰:“天子之国有泰社。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方黄。”故将封于东方者取青土,封于南方者取赤土,封于西方者取白土,封于北方者取黑土,封于上方者取黄土。各取其色物,裹以白茅,封以为社。此始受封于天子者也。此之为主土。主土者,立社而奉之也。“朕承祖考”,祖者先也,考者父也。“维稽古”,维者度也,念也,稽者当也,当顺古之道也。
齐地多变诈,不习于礼义,故戒之曰“恭朕之诏,唯命不可为常。人之好德,能明显光。不图于义,使君子怠慢。悉若心,信执其中,天禄长终。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齐王之国,左右维持以礼义,不幸中年早夭。然全身无过,如其策意。
所谓“受此土”者,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于天子之社,归立之以为国社,以岁时祠之。春秋大传曰:“天子之国有泰社。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方黄。”故将封于东方者取青土,封于南方者取赤土,封于西方者取白土,封于北方者取黑土,封于上方者取黄土。各取其色物,裹以白茅,封以为社。此始受封于天子者也。此之为主土。主土者,立社而奉之也。
注释:
“所谓‘受此土’者”:这是指诸侯王开始受封的土地。
“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于天子之社”:诸侯王在开始被封的时候必须接受天子赐予的祭祀土地作为国家的土地。
“归立之以为国社”:把这块土地当作国家社稷的一部分。
“以岁时祠之”:每年按时进行祭祀。
“春秋大传曰”:引用《春秋》中关于社稷的说法。
“天子之国有泰社”:天子的国家有象征国家稳定的泰社。
“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方黄”:分别对应东、南、西、北、上五个方位的色彩。
“故将封于东方者取青土”:根据方位,东方对应的是青色的土地。
“取青土”:取青色土地作为封地的颜色。
“齐地多变诈”:齐国地方多欺诈,不习惯礼义。
“不习于礼义”:不熟悉礼义。
“所以诫之曰‘恭朕之诏,唯命不可为常。人之好德,能明显光。不图于义,使君子怠慢。悉若心,信执其中,天禄长终。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因此告诫他们,恭敬地听从皇帝的诏令,只有命令是不能经常改变的。人们如果喜好德行,就能使自己显得光明磊落。如果不考虑道义,就会使君子懈怠。要尽心尽力,坚守正道,这样才能长久享受天命和福运;一旦有过或不好的行为,就会危害到国家和自己。
译文:
《史记》中的《三王世家》记载了古代中国对于土地的分配和管理,特别是对诸侯王受封时的规定和指导。当一个诸侯王被正式授予土地时,必须要向天子献上一部分土地作为祭祀的基地。这些土地上会种植代表不同方位色彩的植物,如东方是青色的土地,南方是赤色的,西方是白色的,北方是黑色的,上方则是黄色的土地。诸侯王将这些土地视作自己的国家社稷,需要定期地进行祭祀活动来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文章还提到了齐国因为地方多欺诈而不太适应礼义,因此作者特意提醒诸侯王要遵循礼仪,尊重道德,并坚守原则。赏析:
这篇文献记录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土地分配的规范与礼仪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政治秩序、国家治理以及道德观念的重视。同时,文中提到的“惟命不可为常”、“人好德”、“不图于义”等表述,揭示了封建制度下权力运作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对个人行为的严格要求。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也为我们今天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