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诗句及译文:
-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 注释与赏析:法令实施了一年后,秦国的首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抱怨新法令的不便。这反映了法令初期的不适应以及人民对变革的抗拒。
-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 注释与赏析:由于太子带头违法,卫鞅说:“法律不能执行,是因为上层人士首先违反了它。”他决定要处罚太子,表明法律必须自上而下严格执行。
-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 注释与赏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用刑处罚。因此,卫鞅惩罚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并把他的老师公孙贾刺面涂黑,以示惩戒。
- 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 注释与赏析:第二天,全秦国的人都遵循新的法令行事。十年后,秦国人民非常满意,路不拾遗、山中无人盗窃、家庭富裕充足。
-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
- 注释与赏析:秦国的民众在公开战斗中勇敢,而在私下争斗时却胆小,乡村治理得井井有条。最初有抱怨法令不好的人后来转而称赞新法令的民众。卫鞅认为这些人只是被扰乱教化的人,把他们全部迁移到了边境城镇。
- 其后民莫敢议令。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 注释与赏析:此后没有谁敢对新法令提出质疑或反对。卫鞅被任命担任最高军事长官大良造(相当于丞相)。他率兵包围了魏国的安邑并使其投降。三年后,他在咸阳建立了宫殿和官邸,并将都城从雍迁至此地。同时制定政策,限制平民家庭的私人空间。他还组织了小的乡邑成为县,设置行政官员,总共三十一个县。他还重新划定了田地的界限,规定了度量衡的标准。经过四年的实施,公子虔再次违反法令,卫鞅将其施以劓刑(割鼻)。经过五年的努力,秦国变得富强起来,天子赏赐给孝公一块土地,其他诸侯也都前来祝贺。
总结:
这段历史记载了商鞅变法的过程,通过强硬的法令改革,使秦国从一个落后国家转变为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卫鞅通过严格的法治和高效的管理,不仅改变了秦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还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然而,这也意味着部分旧贵族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导致他们反抗变法。尽管如此,秦国最终通过这些改革实现了长远的发展和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