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痤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痤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商君(公孙鞅),名鞅,是卫国国君后代,故称公孙鞅或卫鞅。他的家族原本属于姬姓,显示了其高贵的血统背景。商鞅自幼就对刑名法术之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在此领域中不断深造。他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担任中庶子一职,这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职位,负责辅佐国相公叔痤处理国政事务。

商鞅在公叔痤家中工作期间,通过观察和学习,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知识。他深刻理解到法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始逐步将这种思想应用于实际政策制定中。尽管公叔痤知道他的贤能,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向魏惠王推荐。然而,商鞅并未放弃,而是决定自己主动争取机会。

当公叔痤病重时,他利用这个机会,向公叔痤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改革计划。公叔痤虽然知道商鞅的能力,但仍然担心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然而,当他离开后,商鞅迅速采取行动,说服景监向魏惠王推荐自己。魏惠王接见了商鞅,两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但商鞅的建议并未得到魏惠王的充分认可。

商鞅并未气馁。他再次请求与魏惠王见面,并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变法措施。经过多次尝试,魏惠王对商鞅的变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同。他同意让商鞅继续进行改革试验,但要求他必须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在这次经历中,商鞅展示了他的坚定信念和卓越的才能。他不仅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还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他的变法改革最终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可,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商鞅(公孙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不懈努力和智慧,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为秦国的发展和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典范。

【赏析】:
《史记·七十列传·商君列传》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秦国著名政治家商鞅的事迹以及他对秦国发展的贡献。商鞅的故事体现了个人奋斗与智慧的力量,同时也揭示了时代背景下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通过对商鞅生平的叙述和对其改革措施的分析,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而努力的可贵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