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卫鞅复见孝公。
【注释】:卫国的公孙鞅再次拜见了秦孝公。
【赏析】:《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七十列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七十位人物的故事。“商君列传”主要讲述了商鞅的政治理念和变法措施。
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
【注释】:孝公和卫鞅交谈时,不知不觉地将座位让到前面去。
【赏析】:“前于席”,形容孝公对卫鞅言谈内容的极大兴趣,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座次。
语数日不厌。
【注释】:卫鞅谈论了几天也不觉得厌烦。
【赏析】:“不厌”,表示卫鞅对讨论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并且能够持续进行深入的探讨。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注释】:景监说:“你为什么能够打动我君的心?我君非常高兴啊。”
【赏析】:“中吾君”,意指触动君主的内心。景监认为卫鞅的话打动了他的心,表明孝公对卫鞅的观点非常认同,并因此感到非常高兴。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注释】:卫鞅说:“我用帝王之道来比喻三代,但是您却说:‘时间太长了,我不能等待。而且贤明的君王都是靠自己的才华来显赫名声,怎么能为了成为帝王而在数十百年间等待呢?’所以我愿意用强国之术来说服你,但你非常喜欢。”
【赏析】:卫鞅通过比较历史长河中的三个王朝(夏、商、周),强调了贤明的君主能够凭借个人的才干在短暂的时间之内达到显赫的成就,而非长期等待或依赖他人。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注释】:甘龙说:“并非如此。圣人不会改变民众的生活方式来进行教导,聪明的人也不会改变法律来进行治理。顺应民众的方式来教化,可以不需要付出劳动就取得成功;遵循法律来进行治理,官吏熟悉法律,民众也会感到安心。”
【赏析】:甘龙在这里表达了他反对变革的看法,他认为改革应当顺应民众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而不是强行推行法律。他强调了顺应民心的重要性以及法律实施的必要性。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注释】:杜挚说:“利益没有一百,就不改变法规;功劳没有十个,就不更换器具。”
【赏析】:这里杜挚强调了法律和制度的稳定性,他认为即使小的利益和小的成就也需要坚持原有规则和制度,以此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注释】: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固定的模式,有利于国家的政策不会拘泥于古代。因此,商汤王和周武王并不遵循古代的方式也能取得天下,夏商两朝并没有改变礼制却灭亡了。反对旧有的制度是可以的,但是一味遵循旧礼制的人不值得过多赞扬。”
【赏析】:卫鞅在这里批评了墨守成规的态度,主张创新思维,同时指出创新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推翻传统,而是要在继承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孝公曰:“善。”
【注释】:孝公说:“你说得真好。”
【赏析】:孝公对卫鞅的建议表示赞同和支持。这表明他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显示出他对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注释】:任命卫鞅为左庶长,最终确定了变法的命令。
【赏析】:通过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孝公正式授权其负责实施变法,这是整个商君变法计划的关键一步。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注释】:命令民众按照十人为一组进行编组,相互监督和管理。
【赏析】:这个政策旨在加强民众之间的联系和约束,通过组织方式实现更有效的管理。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注释】:不告发犯罪行为的民众将被处以腰斩的刑罚;告密有功者与斩杀敌人首级的人享有相同的奖赏;藏匿罪犯者与投降敌军的人一同受到惩罚。
【赏析】:这一政策明确了对于违法者的处罚力度,体现了法治的严明和公正。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注释】:如果一个成年男子有两个以上的子女,家庭需要分开居住,那么这个家庭的赋税将会加倍。
【赏析】:这一规定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家庭稳定性的重视以及对多子多孙家庭的经济制裁措施。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注释】:制定好法令后,尚未公布之前,担心民众不相信这些法令,于是在都城的南门外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号召民众中有谁能够把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来就可以得到一千金币。民众们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搬动木头。后来又宣布只要搬动木头的人可以得到五十金币的奖赏。有一个民众搬动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币作为奖励。这进一步证明了法令的公正性和可信度。最后才公布了法令。
【赏析】:通过树立一个具体的示范行为(比如搬运木头)来证明法令的公正性和可行性,使得民众更加相信并服从新法令的执行。这种策略有效地增强了法令的实际效果和民众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