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吴王信用嚭之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且盘庚之诰曰:『有颠越不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邑。』此商之所以兴。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彊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伍子胥,名员,楚人,是楚国贵族伍奢和伍尚的儿子。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伍子胥列传》中,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的描述,展现了伍子胥一生的传奇故事。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 译文:
- 吴王夫差四年后决定北伐齐国,越王勾践采纳了子贡的计策,率兵帮助吴国。越王还用重宝贿赂太宰嚭。嚭多次接受越国的财物,对越王的信任尤其深。他日夜为吴王出谋划策。吴王信任并采纳了他的计谋。
- 伍子胥进谏说:“越国是心腹大患。现在它接受齐国的欺骗。攻破齐国,就像在石田上耕种一样,没有用处。而且盘庚的告诫:‘如果背叛者不忠诚,就应当剪除他们的头颅,消灭他们,不要让后代留下种子。’这是商朝兴盛的原因。希望大王放弃齐国,先攻打越国;不然的话,以后会后悔莫及。”然而吴王不听他的劝谏,让他去齐国。伍子胥临走时对儿子说:“我多次进谏,大王不听,现在我见到吴国要灭亡了。你和我一起都灭亡,没有什么益处。”于是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并回报吴国。
- 伍子胥和太宰嚭关系已决裂,太宰嚭诬陷伍子胥刚愎自用、猜忌残忍,他的怨恨可能成为严重祸患。以前吴王想讨伐齐国,但被子胥拒绝,最后吴王伐齐取得大功,却因此受到羞辱。现在吴王再次伐齐,子胥坚持己见,甚至因直言而被疏远。他向吴王进言,希望吴王不要因为自己国家的失败而担忧。太宰嚭派人暗中侦察子胥,并在齐国将儿子托付给鲍氏家。
- 伍子胥感叹说:“谗臣害得我乱了,君王反而诛杀我。我让若父称霸。从若未立时起,诸公子争立,我为死事抗争于先王,几乎不能立足。若已经立足,想要分给吴国给我,但我不敢指望。如今听信谗言杀害忠长者。”他告知其舍人:“一定要在吾墓上植梓木,让它可以做器物;挖掉我的双眼悬挂于吴东城门之上,以观瞻越寇入灭吴。”随后自杀而死。
- 赏析:
- 这篇文章通过对伍子胥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示了他如何面对国家危机和个人悲剧,以及他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伍子胥的忠诚、智慧和勇气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声誉。
- 文章通过对伍子胥和吴王之间的对话,揭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同时也展示了伍子胥的智谋与决断力。
- 伍子胥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更是对忠诚、智慧和勇气的颂歌。他的形象成为了后世文学和戏剧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伍子胥的传记不仅记录了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斗争。伍子胥的故事激励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同时提醒人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诚信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