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吴王阖闾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阖闾听之,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吴王之弟夫概将兵请从,王不听,遂以其属五千人击楚将子常。己卯,楚昭王出奔。庚辰,吴王入郢。子常败走,奔郑。于是吴乘胜而前,五战,遂至郢。
昭王出亡,入云梦;盗击王,王走郧。郧公弟怀曰:「平王杀我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郧公恐其弟杀王,与王奔随。吴兵围随,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尽灭之。」随人欲杀王,王子綦匿王,己自为王以当之。随人卜与王于吴,不吉,乃谢吴不与王。
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秦不许。包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六月,败吴兵于稷。会吴王久留楚求昭王,而阖闾弟夫概乃亡归,自立为王。阖闾闻之,乃释楚而归,击其弟夫概。夫概败走,遂奔楚。楚昭王见吴有内乱,乃复入郢。封夫概于堂溪,为堂溪氏。楚复与吴战,败吴,吴王乃归。
伍子胥列传#### 九年,吴王阖闾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
伍子胥与孙武的对话:
- 背景分析: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的吴国大夫和军事家,而孙武则是著名的军事家。两人的对话发生在吴王阖闾面前,目的是预测进入楚国的可行性。
- 关键词解析: “郢”指当时的楚国都城——郢都;”可入”表示进入的可能性;”今果何如”询问现在的情况如何。
- 对话内容: 伍子胥和孙武对当前的政治局势进行了评估,认为楚国内部存在不稳定因素,如囊瓦贪腐等现象,导致楚国实力削弱。
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
伍子胥的分析:
- 背景分析: 囊瓦作为楚国将领,因贪污而被唐国人所怨恨。如果吴国进攻楚国,必须首先解决唐、蔡的问题,以确保后勤补给顺畅。
- 关键词解析: “贪”指囊瓦的贪污行为;”唐、蔡”指出唐国和蔡国是楚国的主要敌对势力;”怨之”表示两国对囊瓦的不满。
- 对话内容: 伍子胥基于当前楚国内部的不稳定状态,认为必须先解决外部的敌对问题,才能进一步进攻楚国。
阖闾听之,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伍子胥与孙武的建议最终被采纳,吴军开始了对楚国的攻击。
军事行动部署:
- 背景分析: 吴王阖闾接受了伍子胥和孙武的建议,决定先解决唐、蔡问题再进攻楚国。这显示了吴王对于整体战略的考虑。
- 关键词解析: “悉兴师”指动员全部兵力;”与唐、蔡伐楚”表示同时向唐国和蔡国发起攻击。
- 行动过程: 吴军与唐、蔡联军在汉水两岸展开战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对抗,为后续进攻楚国奠定了基础。
吴王之弟夫概将兵请从,王不听,遂以其属五千人击楚将子常。己卯,楚昭王出奔。庚辰,吴王入郢。
关键战役描述:
- 背景分析: 夫概是吴王阖闾的弟弟,他请求跟随兄长征战。然而,阖闾拒绝了他的请求。
- 关键词解析: “其属”表明夫概率领的是部分军队;”五千人”指的是他的军队规模;”击楚将子常”表示攻击楚国的重要将领子常;”己卯”和”庚辰”分别是战斗的具体日期。
- 战斗结果: 这场战斗中,夫概成功击败了楚国将领子常,随后吴军攻占了楚国的重要城市郢都。
子常败走,奔郑。于是吴乘胜而前,五战,遂至郢。
战争进程:
- 背景分析: 夫概击败子常后,吴军士气大增,继续追击楚军。
- 关键词解析: “五战”说明吴军在连续战斗中取得了胜利;”至郢”表示最终到达楚国首都郢都。
- 战争结果: 虽然夫概一度失败并撤退,但吴军迅速恢复攻势并最终攻占了郢都。
昭王出亡,入云梦;盗击王,王走郧。郧公弟怀曰:「平王杀我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郧公恐其弟杀王,与王奔随。吴兵围随,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尽灭之。」随人欲杀王,王子綦匿王,己自为王以当之。随人卜与王于吴,不吉,遂谢吴不与王。
人物关系与发展:
- 背景分析: 随国原本是周王朝的一部分,但由于平王的暴政,许多贵族被杀或流亡,其中包括太子姬綦。
- 关键词解析: “随人”指随国的居民;”王”指的是楚昭王;”王子綦匿王”表示王子綦保护了楚昭王;”己自为王以当之”意味着王子綦自立为王来应对形势。
- 人物关系: 王子綦的行为不仅保全了自己的生命,也使随国暂时避免了灭亡的命运。
初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秦不许。包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六月,败吴兵于稷。会吴王久留楚求昭王,而阖闾弟夫概乃亡归,自立为王。阖闾闻之,乃释楚而归,击其弟夫概。夫概败走,遂奔楚。楚昭王见吴有内乱,乃复入郢。封夫概于堂溪,为堂溪氏。楚复与吴战,败吴,吴王乃归。
情感与忠诚展现:
- 背景分析: 伍子胥为了复仇,掘墓鞭尸,显示出他对楚国及其君主极端的仇恨和报复心理。
- 关键词解析: “覆”意为推翻;”存”意为保存;”戮死”指残酷的对待;”倒行而逆施”形容伍子胥采取极端手段。
- 情感表达: 伍子胥的行动不仅是对个人仇怨的宣泄,更是对楚国政治腐败的一种批判和反抗。
赏析: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该传记详细描绘了春秋末期楚国大夫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反映了他深刻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通过伍子胥的经历,展现了古代英雄面对国家危难时的英勇无畏和忠诚担当。
一、人物刻画深刻
- 伍子胥的形象塑造: 伍子胥作为吴国的杰出将领和政治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面对强敌时,他不惧生死,勇往直前,为国家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这种精神在文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使他成为一个备受敬仰的历史人物。
- 与孙武的对话: 伍子胥和孙武之间的对话体现了他们深厚的友谊和相互支持。孙武的军事才能和伍子胥的智慧结合,使得吴国能够迅速崛起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这种合作也展示了古代智慧和力量的结合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 对内政的贡献: 除了对外战争外,伍子胥还关注国内政治的稳定和发展。他提出先解决唐、蔡问题再进攻楚国的战略,显示出他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这种全局观念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 情感深沉: 在面对国家危机和个人命运时,伍子胥表现出了深沉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和幸福。这种高尚的精神风貌令人敬佩。
- 忠诚与牺牲: 伍子胥的故事体现了忠诚和牺牲的伟大精神。他在面临背叛和困难时,始终坚守信念和使命,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这种精神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 人格魅力: 伍子胥的人格魅力在于他的品质和行为。他聪明机智、勇敢坚定、忠诚善良,这些品质使他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言行举止都体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 历史地位: 《伍子胥列传》不仅记录了伍子胥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文学手法运用
- 语言风格: 《伍子胥列传》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作者用简洁明快的句子描述了伍子胥的事迹和情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并产生共鸣。这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 叙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