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
伍子胥列传
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
译文
无忌对楚平王(前528-前516年在位)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十分贤明。如果不杀掉他们,将来会成为楚国的祸患。可以用他父亲作人质来召回他们,否则将会成为楚国的忧患。”楚平王派使者告诉伍奢:“能够把你们两个儿子带来就能活命,否则就会处死你。”伍奢回答说:“伍尚为人仁慈,一呼唤必定会来;伍员为人刚强、残忍和固执,能够成就大业,他看到我们来的人被全部捕获的情况,他一定不会来。”楚平王不听他的劝告,派人召见这两个儿子说:“来,我可以让你们父亲活着;不来的话,我现在就要杀了伍奢。”伍尚想去,伍员说:“楚国召我们兄弟过来,不是想让我们活命,而是恐怕有逃生的人在后面造成后患,所以用我们的父亲做人质,假装召见两个儿子。两个儿子一到,那么我们全家都会死。有什么益处呢?去反而让仇敌得逞报仇的机会罢了。不如逃到别国去,借助外力来洗刷父亲的耻辱,最后一起灭亡,这样就没有做任何事了。”伍尚说:“我知道去了也不能保全父亲的生命。但是很遗憾父亲召我来是为了让我活命却不让我去,以后不能报复敌人的仇恨,最终会为天下人所笑。”对伍员说:“你可以走了!你如果能报了杀父的仇,我准备回去死。”伍尚已经被抓了起来,于是使者逮捕了伍胥。伍胥将弓箭套在箭上,对准使者说:“你们这些家伙不敢前进!”于是伍胥逃跑了。听说太子建在宋国,就前往投奔。伍奢听到伍胥逃亡的消息后说:“楚国的君臣将要受苦了。”伍尚到了楚国,楚平王同时杀死了伍奢和伍尚。
赏析
《伍子胥列传》是一篇描述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的事迹的文章。这篇文章不仅详细记载了伍子胥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当时楚国和吴国的复杂关系以及政治斗争中的残酷现实。
文章开始描述了伍子胥的哥哥伍尚和父亲伍奢被召到楚国的故事。伍奢的两个儿子都是贤良之人,但最终都被楚平王所害。伍尚试图前往救兄,却遭到了拒绝。这一情节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无情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无辜人民的同情和悲悯。
随后,文章转入伍子胥的个人经历。伍子胥在逃亡过程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勇气,他成功地逃脱了追捕,并继续寻求复仇的机会。然而,最终他没有成功报仇,这也体现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失败和个人努力的无奈。
文章通过对伍子胥和伍尚兄弟的描写,展示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激烈和残酷。同时,也反映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和悲哀。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