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胥既至宋,宋有华氏之乱,乃与太子建俱奔于郑。郑人甚善之。太子建又适晋,晋顷公曰:「太子既善郑,郑信太子。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灭郑而封太子。」太子乃还郑。事未会,会自私欲杀其从者,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建有子名胜。伍胥惧,乃与胜俱奔吴。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久之,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于两国举兵相伐。吴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钟离、居巢而归。伍子胥说吴王僚曰:「楚可破也。愿复遣公子光。」公子光谓吴王曰:「彼伍胥父兄为戮于楚,而劝王伐楚者,欲以自报其雠耳。伐楚未可破也。」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于野。

《伍子胥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讲述了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因父兄被楚国陷害而逃亡,历经艰难,最终成功推翻楚国。他的复仇之路充满曲折和悲剧色彩,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残酷。

伍子胥的遭遇揭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密切联系。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忠于楚太子建,却因谗言而被楚国杀害,这一悲剧使得伍子胥发誓要为父报仇。他的复仇行动不仅涉及个人的悲愤,还牵扯到整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奋斗,展现了深刻的历史感和民族情感。

伍子胥的形象极具悲剧色彩。他刚直不阿、隐忍坚毅的性格使他在多次失败后仍能坚持自己的理想。然而,他的政治野心和个人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下场。从他的经历中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对英雄人物的理想化描绘,同时也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无奈。

伍子胥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之一。《伍子胥列传》不仅是对伍子胥生平的记载,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状况的反映。通过伍子胥的故事,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们在历史变迁中的不同选择和牺牲。

《伍子胥列传》不仅是对一个人传奇一生的记录,也是对一个时代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伍子胥经历的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以及人性的多面性和历史的复杂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