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之燕,说燕昭王曰:“大王之所亲莫如赵。昔赵襄子尝以其姊为代王妻,欲并代,约与代王遇于句注之塞。乃令工人作为金斗,长其尾,令可以击人。与代王饮,阴告厨人曰:‘即酒酣乐,进热啜,反斗以击之。’于是酒酣乐,进热啜,厨人进斟,因反斗以击代王,杀之,王脑涂地。其姊闻之,因摩笄以自刺,故至今有摩笄之山。代王之亡,天下莫不闻。
“夫赵王之很戾无亲,大王之所明见,且以赵王为可亲乎?赵兴兵攻燕,再围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以谢。今赵王已入朝渑池,效河间以事秦。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
“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敢妄举师以攻伐。今王事秦,秦王必喜,赵不敢妄动,是西有强秦之援,而南无齐赵之患,是故原大王孰计之。”
诗句翻译与注释:
北之燕,说燕昭王曰:“大王之所亲莫如赵。昔赵襄子尝以其姊为代王妻,欲并代,约与代王遇于句注之塞。乃令工人作为金斗,长其尾,令可以击人。与代王饮,阴告厨人曰:‘即酒酣乐,进热啜,反斗以击之。’于是酒酣乐,进热啜,厨人进斟,因反斗以击代王,杀之,王脑涂地。其姊闻之,因摩笄以自刺,故至今有摩笄之山。代王之亡,天下莫不闻。夫赵王之很戾无亲,大王之所明见,且以赵王为可亲乎?赵兴兵攻燕,再围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以谢。今赵王已入朝渑池,效河间以事秦。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敢妄举师以攻伐。今王事秦,秦王必喜,赵不敢妄动,是西有强秦之援,而南无齐赵之患,是故原大王孰计之。”
译文:
向北去到燕国,向燕昭王劝说道:“大王最为亲近的人没有比得上赵国的了。以前赵襄子曾经把他的姐姐嫁给过代王做妻子,他想吞并代国,约定在句注塞这个地方和代王会面。于是他命令工匠制作了一把长柄的金斗,可以击打他人。他和代王一起喝酒,暗中告诉了厨师说:‘等酒喝得高兴了,端上热汤酒来,然后从背后反击他。’等到酒喝得高兴,端上热汤酒来,厨师端上来斟酒的时候,趁机用这把金斗反击代王,杀死了他,他的头颅也被摔在地上。他的姐姐听说这件事情后,就用簪子自刺而死,所以现在还有摩笄山。代王被杀的消息传开后,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夫赵王非常残忍暴戾,没有人和他亲近,大王您难道能够亲近他吗?赵国曾发兵攻打燕国,两次包围了燕国的国都并且劫持了大王,大王割让十座城池来谢罪。现在赵王已经去了渑池,献出河间的土地来讨好秦国。如果大王不侍奉秦国,秦国就会出动军队到云中、九原,驱使赵国攻打燕国,那么易水和长城就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况且现在赵国对于秦国来说就像郡县一样,不敢轻易地出兵去攻打他们。如果大王侍奉秦国,秦国一定会高兴,赵国就也不敢轻举妄动,这样一来西边有强大的秦国支持,而南边又没有了齐国、赵国的祸患,所以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赏析:
《史记·七十列传·张仪列传》记载了张仪游说各国君主的故事,其中包括说服燕昭王的内容。这段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各诸侯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和策略博弈。
张仪首先指出赵国的危险性。他通过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赵襄子的姐姐被代王娶为妻子并试图吞并代国——来说明赵王的残暴与缺乏亲和力。这一历史事实的叙述增强了说服力,使燕昭王相信赵国是一个危险的对手。
张仪提出赵国对燕国的态度变化。他从赵国对待燕国的方式转变入手,分析了当时的战略环境。赵国虽曾发动战争攻击燕国,但最终因为害怕齐国和赵国的威胁而放弃。张仪强调了在这种情形下,赵国不会主动挑起战争,而是会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
张仪提到赵国目前处于秦国的控制之下,这暗示着赵国的软弱和依赖状态。这种策略使得燕昭王看到了一个潜在的机会——如果自己选择依附于秦国,就能避免与赵国的直接冲突。
张仪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鼓励燕昭王采取更灵活的策略。他认为燕国应该利用秦国的强大影响力来保护自身的安全,而不是与赵国对抗。这样的建议不仅考虑到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还体现了张仪高超的政治谋略。
张仪的这段游说充满了深刻的政治智慧和策略思考,展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间复杂而微妙的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