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相魏一岁,卒于魏也。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原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柰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原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张仪相魏一年间,终因秦楚之间的商于地六百里事件被秦国处死。陈轸为避秦之楚,最终投奔至楚。两人的交往中展示了各自对国家与利益的忠诚与策略。

诗句原文:

  
史记 · 七十列传 · 张仪列传    
张仪相魏一岁,卒于魏也。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原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柰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原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译文:
张仪在魏国任职一年之后去世了。陈轸,一位才华横溢的游说家,与张仪一同侍奉秦惠王,都受到重视,争相争夺宠爱。张仪指责陈轸在秦国和楚国之间进行重金交易,却为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而称颂自己,认为陈轸为自己谋取利益而出卖国家利益。他还表示如果楚国接纳陈轸,那么他就不会留在秦国。
张仪死后,秦惠王终于任命张仪为宰相。陈轸离开秦国去了楚国。楚国并没有给陈轸更高的官职或更优厚的待遇,而是派他出使秦国。经过梁国时,陈轸想拜见犀首。犀首谢绝了陈轸的拜访。陈轸说:“我是来办事的,您如果不接见我,那我就要出发了,无法等到下次再来。”犀首同意接见他。陈轸问犀首:“你为何喜欢喝酒?”犀首回答说:“我没有事情做。”陈轸说:“请您让我让您摆脱这些杂事吧。”犀首问:“那怎么办?”陈轸说:“田需约定让诸侯亲近,楚王怀疑他的话,不相信他。您可以告诉楚王:‘我和燕国、赵国的国王有交情,多次派人来说:‘没有什么大事我们为什么不见面呢?希望您能亲自去见他们。’虽然楚王答应了您,但是请不要多带马车,只用三十乘马车就可以把您安排在庭院中向燕、赵两国的代表们宣布此事。这样燕、赵两国听到后就会立刻派人去迎接犀首。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愤怒,说:‘田需和我约好的事,但犀首却到燕、赵那里去了,这是欺骗我。’因此楚王生气并不同意这件事。齐国听说犀首已经离开,派人把事务委托给了陈轸。后来三国之间的事情都是由犀首决断的。于是陈轸就来到了秦国。

赏析:
陈轸和张仪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他们的事迹在《史记》中得到了详细的记载。张仪和陈轸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的智谋和策略,也反映了他们对于国家和民众利益的深刻理解和忠诚追求。通过他们的交往,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战国时代的政治格局和士人的生活状态。

张仪和陈轸的友谊始于对秦国的忠诚。张仪曾在魏国任职,但因为与苏秦的竞争而名声受损。然而,张仪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游说各国诸侯。他的这种精神在《史记》中得到了充分的赞扬,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的生存状态。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士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政治环境。

张仪与陈轸的交往中充满了智谋与权变。张仪曾以商于地六百里的土地作为诱饵,企图说服楚王与他结盟。然而,这一计谋最终失败,导致张仪被秦国处死。这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同时,这也展示了陈轸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他能够识破张仪的阴谋,并及时指出其中的漏洞。

陈轸的离去反映了他对个人利益的考量。在得知楚国没有给予他更高的职位或更好的待遇后,他选择离开秦国,前往楚国。这一决定体现了他对个人利益的关注以及他在面临困境时的果断和勇敢。同时,这也揭示了战国时代士人对于个人名誉和地位的追求。

张仪和陈轸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更是对战国时代士人生活状态的生动描绘。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格局,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那些在风雨飘摇中奋斗求生的士人们的坚韧与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