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名衍,姓公孙氏。与张仪不善。
张仪为秦之魏,魏王相张仪。犀首弗利,故令人谓韩公叔曰:“张仪已合秦魏矣,其言曰‘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魏王所以贵张子者,欲得韩地也。且韩之南阳已举矣,子何不少委焉以为衍功,则秦魏之交可错矣。然则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公叔以为便,因委之犀首以为功。果相魏。张仪去。
义渠君朝于魏。犀首闻张仪复相秦,害之。犀首乃谓义渠君曰:“道远不得复过,请谒事情。”曰:“中国无事,秦得烧掇焚于君之国;有事,秦将轻使重币事君之国。”其后五国伐秦。会陈轸谓秦王曰:“义渠君者,蛮夷之贤君也,不如赂之以抚其志。”秦王曰:“善。”乃以文绣千纯,妇女百人遗义渠君。义渠君致群臣而谋曰:“此公孙衍所谓邪?”乃起兵袭秦,大败秦人李伯之下。
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名衍,姓公孙氏。与张仪不善。
- 犀首:名字。
- 魏国的阴晋人:地点,指魏国的某个地方。
- 名字叫"衍",姓是公孙。
- 与张仪关系不好。
张仪为秦之魏,魏王相张仪。犀首弗利,故令人谓韩公叔曰:“张仪已合秦魏矣,其言曰‘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魏王所以贵张子者,欲得韩地也。且韩之南阳已举矣,子何不少委焉以为衍功,则秦魏之交可错矣。然则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公叔以为便,因委之犀首以为功。果相魏。张仪去。
- 张仪成为秦国在魏国的官员,魏王任命他。
- 犀首(公孙衍)认为有利可图,于是派人向韩国的公叔请求帮助。
- 公叔同意,将犀首的成就归为功劳。
- 张仪离开。
义渠君朝于魏。犀首闻张仪复相秦,害之。犀首乃谓义渠君曰:“道远不得复过,请谒事情。”曰:“中国无事,秦得烧掇焚于君之国;有事,秦将轻使重币事君之国。”其后五国伐秦。会陈轸谓秦王曰:“义渠君者,蛮夷之贤君也,不如赂之以抚其志。”秦王曰:“善。”乃以文绣千纯,妇女百人遗义渠君。义渠君致群臣而谋曰:“此公孙衍所谓邪?”乃起兵袭秦,大败秦人李伯之下。
- 义渠君访问魏国。
- 犀首听说张仪回到秦国后对国家有危害,于是告诉义渠君说:“因为路途遥远不能再过去访问,请您指教我一些事情。”义渠君说:“如果中国没有战事,秦国就会用烧掉你国家的财物来报复;如果有战事,秦国就会派使者带着贵重礼物来讨好你。”随后五个国家联合起来进攻秦国。此时,陈轸对秦王说:“义渠君是蛮夷中的贤明君主,不如赠送财物来安抚他的心意。”秦王同意了,就送去文绣一千匹、女人们一百个作为礼物给义渠君。义渠君将此事告知群臣,询问他们:“这是不是公孙衍所说的情况呢?”于是义渠君起兵袭击秦军,并大败了秦国的军队,在李伯将军那里取得了胜利。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张仪和公孙衍之间的争斗以及最终义渠君对秦国的背叛,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间复杂的外交策略和政治斗争。诗中展现了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如张仪的狡猾与公孙衍的野心,以及义渠君的蛮横无理。同时,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行为,都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国家间的紧张关系。整体上,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张力,能够清晰地传达出当时的政治氛围和人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