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群臣诸侯不料地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奋曰‘听吾计可以彊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无过此者。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韩之上地,东取成皋、荥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不事秦则危。夫造祸而求其福报,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毋亡,不可得也。
“故为大王计,莫如为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如韩。非以韩能彊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秦王必喜。夫攻楚以利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
韩王听仪计。张仪归报,秦惠王封仪五邑,号曰武信君。使张仪东说齐湣王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之说,不顾百世之利。从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西有彊赵,南有韩与梁。齐,负海之国也,地广民众,兵彊士勇,虽有百秦,将无柰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其实。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战胜之名,而有亡国之实。是何也?齐大而鲁小也。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赵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又胜秦。四战之后,赵之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战胜之名而国已破矣。是何也?秦彊而赵弱。
译文:
夫群臣诸侯不料地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奋曰听吾计可以彊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无过此者。
注释:
- 群臣诸侯:指各国的大臣和诸侯。
- 不料地之寡:意料不到土地如此稀少。
- 甘言好辞:诱人的甜言和动听的话。
- 比周以相饰:相互勾结,相互美化。
- 强霸天下:强大并称霸于天下。
- 不顾社稷之长利:不考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 诖误人主:误导君主。
- 无过此者:没有超过这个行为的。
- 事秦攻楚:侍奉秦国攻打楚国。
- 弱楚:使楚国变得弱小。
- 能弱楚者如韩:能使楚国衰弱的方法类似于韩国。
- 非以韩能彊于楚也:不是因为韩国能比楚国更强硬。
- 势然也:这是地势造成的自然结果。
- 王西面事秦以攻楚:大王向西事奉秦国来进攻楚国。
- 秦王必喜:秦王一定会很高兴。
- 转祸为福:将灾祸转化为福分。
- 计无便于此者: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计谋了。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张仪与韩王的对话,阐述了张仪的政治策略和他对国家、政治局势的深刻理解。文章通过张仪的话语,展示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游说技巧以及他们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复杂的权力斗争和政治策略。张仪在文中提出“弱楚”的策略,不仅是出于对秦国利益的考虑,也体现了他对国家长期稳定的关注。他的言论和决策展现了战国时期政治策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政治家在处理国家大事时的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