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菑、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原大王孰计之也。”

齐王曰:“齐僻陋,隐居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也。”乃许张仪。

张仪去,西说赵王曰:“敝邑秦王使使臣效愚计于大王。大王收率天下以宾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大王之威行于山东,敝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今以大王之力,举巴蜀,并汉中,包两周,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僻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军于渑池,原渡河逾漳,据番吾,会邯郸之下,原以甲子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使臣先闻左右。

诗句

  1. “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 - 这句话描述了秦国与楚国之间建立的友好关系,通过婚姻联结两国,使秦国和楚国成为亲密的兄弟国家。
  2. “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 - 这是说韩国向秦国献出了宜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魏国贡献了黄河以北的地区给秦国,赵国则向秦国进献了渑池(位于河南省)并割让了河间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景县东南)作为礼物。
  3. “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菑、即墨非王之有也。” - 这句话表明如果齐国不屈服于秦国,秦国就会联合韩、梁两国进攻齐国的南部地区。秦国甚至会调动所有兵力渡过清河,直逼博关,威胁到齐国的都城临淄和即墨等地。
  4. “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 若齐国遭受攻击,即使想依附秦国也是不可能的了。
  5. “是故原大王孰计之也。” - 因此希望大王仔细考虑此事。

译文

现在秦楚两国结成亲家,相互扶持。韩国把宜阳献给了秦国,魏国将黄河北岸地区献给了秦国,赵国向秦国贡献了渑池的土地,并且割让了河间的封地来侍奉秦国。如果大王不侍奉秦国,秦国就会联合韩、梁共同进攻齐国的南部地区,派遣所有军队渡过清河,直逼博关,威胁到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即墨等重要城市。国家一旦遭遇攻击,想要依附秦国就更加困难了。因此希望大王能仔细权衡利弊。

注释

  1. 张仪(公元前303年-前238年):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外交家,因主张连横而闻名。
  2. 齐王:齐国的君主。
  3. 博关:古地名,位于今山东定陶县东北。
  4. 殷纣:商朝末代君王,名辛,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5. 齐:春秋时诸侯国之一。
  6. 汉中: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
  7. 白马之津:《史记》记载中的地名,具体地点不明。
  8. 番吾: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
  9. 渑池: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

赏析

《史记·七十列传·张仪列传》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部分,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活动及其影响。本文描述的是战国时期苏秦与张仪之间复杂的外交策略和斗争。文章主要围绕秦国与楚国、韩国、魏国、赵国之间的关系展开,以及这些国家之间的相互勾结和对抗。通过张仪的劝说和行动,揭示了战国时期的国际政治局势和各国之间的利益纷争。这篇文章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