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卿既以魏齐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于梁。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邯郸几亡。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齐,卒困于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

翩翩公子,天下奇器。笑姬从戮,义士增气。兵解李同,盟定毛遂。虞卿蹑蹻,受赏料事。及困魏齐,著书见意。

诗句

  • “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 - 描述平原君(赵国的宰相)为一位在乱世中显得格外出众的君子。
  • “然未睹大体” - 平原君虽然很有才能,但在大局观和战略上似乎有所欠缺。
  • “鄙语曰‘利令智昏’” - 使用俗话说明平原君由于贪图私利而误信了冯亭的诡计。
  • “平原君贪冯亭邪说” - 指出平原君被冯亭的欺骗所迷惑。
  • “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 - 指平原君因冯亭的欺诈导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超过四十万人的军队。
  • “邯郸几亡” - 暗示赵国几乎被灭亡。
  • “虞卿料事揣情” - 虞卿能够准确判断形势,了解他人心理。
  • “虞卿蹑蹻,受赏料事” - 形容虞卿在困境中依然能冷静应对,并受到赏赐和信任处理事务。
  • “及困魏齐,著书见意” - 指在困于魏齐之时,虞卿仍然能够坚持原则,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看法。

译文

平原君,是那乱世中的一个杰出人物。然而,他并没有看清事情的本质。有句话说:“利益会让人昏头昏脑”,平原君就是被冯亭的诡辩所蒙蔽,导致赵军在长平战役中损失了四十多万士兵,险些让邯郸陷入危难。但虞卿对事情有着精准的判断和理解,为赵国制定了良策。即使他对魏齐不忍,最终也被困在了大梁,庸人尚且能看穿其不可行之处,更何况是贤明之人呢?不过,如果没有虞卿的困境,恐怕他也写不出这样有见地的书来留给后世。

赏析

此段诗通过描写平原君和虞卿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平原君的批评以及对虞卿的赞扬。平原君虽聪明才智,但由于短视和盲目,未能洞察大局,导致了赵国的巨大损失。相反,虞卿则以其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最后,通过“翩翩公子”与“天下奇器”的比喻,赞美了平原君的独特魅力和非凡才华。同时,这段诗也反映了司马迁作为史学家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