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告虞卿。虞卿对曰:“郝言‘不媾,来年秦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今媾,郝又以不能必秦之不复攻也。今虽割六城,何益!来年复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此自尽之术也,不如无媾。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县;赵虽不能守,终不失六城。秦倦而归,兵必罢。我以六城收天下以攻罢秦,是我失之于天下而取偿于秦也。吾国尚利,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强秦哉?今郝曰‘秦善韩、魏而攻赵者,必王之事秦不如韩、魏也’,是使王岁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城尽。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与之乎?弗与,是弃前功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语曰‘彊者善攻,弱者不能守’。今坐而听秦,秦兵不弊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以益彊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故不止矣。且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诗句
王以告虞卿。
虞卿对曰:“郝言‘不媾,来年秦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今媾,郝又以不能必秦之不复攻也。今虽割六城,何益!来年复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此自尽之术也,不如无媾。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县;赵虽不能守,终不失六城。秦倦而归,兵必罢。我以六城收天下以攻罢秦,是我失之于天下而取偿于秦也。吾国尚利,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强秦哉?今郝曰‘秦善韩、魏而攻赵者,必王之事秦不如韩、魏也’,是使王岁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城尽。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与之乎?弗与,是弃前功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语曰‘彊者善攻,弱者不能守’。今坐而听秦,秦兵不弊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以益彊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故不止矣。且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译文
史记·七十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
大王把这事告诉虞卿。虞卿回答说:“郝说:‘如果不和好(讲和),明年秦国还会进攻大王的,大王能割让国内的一部分土地来讲和吗?’现在讲和了,郝又说他不能保证明年秦国不再攻打。即使割让六座城池也没什么好处啊,明年如果再被秦国攻打,又用它的力量所不能夺取的土地去讲和,这就是自取灭亡的办法,还不如不和好。秦国虽然善于攻打,但不能夺取到六座县城;赵国虽然不能守卫,但最终也不会丧失六座城池。秦国疲惫了会回国,军队一定不会衰竭。我们拿六座城池去收复天下,以攻击疲惫的秦国,这是把我们的利益放在天下人前面而从秦国手里取得赔偿。我们国家还看重利益,怎么能坐着割地,自己削弱去帮助强大的秦国呢?现在郝说‘秦国擅长攻打韩国、魏国却攻打赵国,一定是大王侍奉秦国比侍奉韩国、魏国差’,这样就是每年都要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结果就会坐等城池被全部占领。明年夏天秦国再次要求割让土地,大王打算给吗?不给就放弃了以前的功绩而招引秦国的祸患;给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谚语说‘强者擅长攻打,弱者不能防守’。如今坐着听任秦国进攻,秦国的军队就不会疲惫而得到更多的土地,这实际上是帮助强大的秦国而削弱弱小的赵国。用越来越强大的秦国来削弱弱小的赵国,他的计划就永无止境了。而且大王的封地是有穷尽的,秦国的要求是没有止境的,用有限的地方满足无穷的欲望,那么赵国必然灭亡了。”
注释
- 王以告虞卿: 大王把情况告诉了虞卿。
- 对曰: 虞卿的回答。
- 郝言: 指郝向大王进言。
- 来年: 指第二年。
- 秦复攻王: 指第二年秦国仍然进攻大王。
- 媾: 和亲,和解。
- 六城: 赵国的六个城镇。
- 坐而城尽: 坐在一边等待,导致城池被秦国吞并。
- 秦疲而归: 秦国军队疲惫后返回。
- 吾国尚利: 我们国家的私利。
- 孰与坐而割地: 与坐着割让土地相比,孰为好呢?孰为好呢?
- 善攻: 擅长攻打。
- 不能: 不能。
- 无已: 没有停止。
- 强秦: 强大的秦国。
- 弱者不能守: 软弱的国家不能守卫。
- 以益强之秦: 用来帮助越来越强大的秦国。
- 坐而听秦: 坐着听任秦国的行为。
- 秦兵不弊: 秦国的军队不会疲惫。
- 多得地: 得到更多土地。
- 是以: 以此作为。
- 是: 这是。
- 强秦而弱赵: 使强大秦国而削弱赵国。
- 无赵矣: 没有赵国了。
- 吾国尚利: 我的国家看重利益。
- 孰与坐而割地?: 与坐着割让土地相比,孰为好呢?孰为好呢?
- 敝邑: 我的国家。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赵国与秦国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以及虞卿在这场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通过对话形式展现虞卿的智慧和策略,强调了赵国在外交谈判中的立场和态度。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相互博弈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