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楼昌曰:“无益也,不如发重使为媾。”虞卿曰:“昌言媾者,以为不媾军必破也。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论秦也,欲破赵之军乎,不邪?”王曰:“秦不遗馀力矣,必且欲破赵军。”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为媾于秦,秦已内郑朱矣,卿之为奚如?”虞卿对曰:“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者皆在秦矣。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
诗句:
秦赵战于长平,
赵国不胜,亡一都尉。
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
译文:
在秦赵的长平之战中,赵国战败,失去了一位军官。赵王召集楼昌和虞卿商讨对策,他们讨论了是否派士兵去救援的问题。虞卿提出了一个策略,认为如果派士兵前往救援,可能会被秦军包围,导致全军覆没。虞卿建议赵王派使者携带贵重礼物向楚、魏两国求救。赵王听从了虞卿的建议,派出使者携带重宝向楚、魏两国求援。楚、魏两国看到赵国的困境,纷纷表示愿意出兵帮助赵国抵抗秦军。
虞卿曰:“昌言媾者,以为不媾军必破也。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论秦也,欲破赵之军乎,不邪?”
译文:
虞卿反驳说:“楼昌主张媾和是因为他认为如果不媾和,赵国的军队一定会失败。然而决定媾和的是秦国。而且您谈论秦国的目的,是想摧毁赵国的军队吗?不是吧。”
王曰:“秦不遗馀力矣,必且欲破赵军。”
译文:
赵王说:“秦国不遗余力地进攻我们,它一定想摧毁我们的部队。”
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
译文:
虞卿说:“如果您听从我的建议,派遣使者携带重宝去依附楚国和魏国,那么楚、魏两国为了得到您的重宝,一定会接纳我们的使者。我们的使者进入楚、魏,秦国一定会怀疑天下诸侯之间的联合抗秦行动,并且一定会害怕这样的行动。这样的话,媾和就有可能成功。”
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
译文:
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建议,而是与平阳君媾和,派遣郑朱进入秦国。秦王接纳了他。
虞卿曰:“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者皆在秦矣。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译文:
虞卿说:“如果赵国不能媾和,那么军队一定会失败。天下祝贺战斗胜利的人都在秦国。郑朱是位贵族,进入秦国后,秦王和范雎一定会给他很高的荣誉来显示天下。楚、魏两国认为赵国媾和,一定会不援助赵王。秦国知道天下不会援助赵王,那么媾和就不可能成功。”
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平原君和虞卿在赵国危难时刻的英勇行为以及他们的智慧和战略眼光。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情节描绘,展示了两人的智慧和胆识。首先,他们在面对秦国的进攻时,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平原君主张派士兵前去救援赵国,而虞卿则建议利用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这种不同的观点反映出他们在处理国家大事时的严谨思考和敏锐观察。其次,他们在分析形势时表现出高超的智慧。虞卿指出秦国的目标是摧毁赵国的军队,而控制赵国的关键因素在于楚、魏两国的支持。他通过分析国际形势,提出了利用外交手段来争取盟友的策略。最后,他在关键时刻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他的建议得到了赵王的信任和采纳,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两位爱国志士的英勇事迹,还体现了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