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馀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锺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在《史记·七十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描述了赵胜(平原君)的生平事迹。下面将逐句进行解析:
- 原文翻译:
- 平原君已经决定跟随军队回去,回到了赵国。他说:“我不再敢再辅佐士人了。我辅佐的士人多到一千,少则也有上百,我以为自己不失去天下的士人。现在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他们。毛先生一到楚国,就让赵国比九鼎和大吕还要重要。毛先生凭借三寸之舌,却强于百万之师。我不能再辅助士人。”因此,他让毛遂做了上宾。
- 返回后,当楚派春申君带兵来救援赵国时,魏信陵君也假借晋鄙的军权去援救赵国,但都没有到达。秦国急忙围攻邯郸,情势紧急,甚至考虑投降,此时平原君感到非常担忧。邯郸的传舍吏子李同劝说平原君说:“您难道不担心赵国灭亡吗?”平原君回答说:“如果赵国灭亡了,那我也将成为俘虏,为什么还担忧呢?”李同回答:“邯郸的居民们,连骨头都用来煮食,可以想象是多么紧迫。而您的嫔妃有数百,婢妾穿着绮縠,还有余粮剩肉,而普通百姓却穿着粗衣,吃不饱饭,饿得发慌。士兵们困顿,武器也磨损不堪。如果秦国攻破赵国,您又怎么会有这样的享受?如果赵国能够保全完整,您又何必担忧无物可拿?如果能让夫人以下的士兵编入平民之中,分享功劳并尽力耕作,家里面的财物全拿出来犒赏士兵,那时士兵正在危难之际,自然会感激。”于是平原君听从了李同的建议,得到了三千敢死之士。
- 李同接着与这三千士兵前往秦国军队,秦国的军队为此后退了三十里。后来由于楚国和魏国的援军抵达,秦国的军队最终撤走,邯郸得以保存。李同在战斗中牺牲,其父得到封赏,被封为李侯。
- 关键词注释:
- 平原君:平原君是赵国的公子之一,因其慷慨好客而受到尊重。在《史记》中,他的事迹显示了他政治上的智慧和对国家的贡献。
- 毛遂:毛遂是平原君的门下宾客,以勇敢和智慧著称。他的故事在《史记》中被广泛传颂,成为后世著名的典故。
- 李同:李同是赵国传舍吏子,他的建议和行动对赵国的危机起到了缓解作用。他的机智和勇敢体现了古代士人的责任感和勇气。
- 秦围赵:秦国对赵国的围困显示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战争的紧张程度。
- 赏析: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通过描述平原君的决策和行动,展示了一个战国时期贵族的形象。平原君在赵国政治舞台上的角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权力结构和人际关系。
- 李同的建议显示了他的远见和实际行动能力。他的策略不仅解决了赵国当时的危机,也为赵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同时,这也展示了士人在国家危机时刻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 司马迁通过这些故事传达了对士人品质的赞赏,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政治动荡时期士人角色的深刻理解。《史记》作为一部历史著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载,展现了作者深刻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
《史记·七十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不仅是一篇记录特定历史事件的文章,也是一本关于人性、政治和社会的教科书。它不仅反映了战国时代的风貌,还提供了对那个时代政治动态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