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
诗句: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译文: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拿着玉璧献给秦王。
注释:章台,秦代宫阙,位于今陕西西安市东。坐章台,意为在章台上与某人见面。相如,即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大臣,以智勇双全著称。
赏析:本句描述了蔺相如作为赵国使者,怀着国宝玉璧去见强敌秦国的秦王。他的行为展现了赵国对玉璧的重视和希望以此维护国家尊严的迫切心情。

诗句: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译文:蔺相如看到秦王并不打算偿还赵国的城池,于是上前说:“这玉璧上有瑕疵,请让我知道是哪里。”
注释:视,观察;偿,偿还;瑕,指玉壁的瑕疵;秦王无意偿赵城,即表示秦王不准备履行他的承诺。
赏析:本句展示了蔺相如机智应对的策略。面对强大的敌人,他并未选择直接硬碰硬,而是巧妙地指出了玉璧的问题,从而争取到了宝贵的谈判时间和机会。同时,这也体现了他深谋远虑、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诗句: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秦王把玉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就拿着玉璧后退站到柱子旁边,仰头生气得头上的帽子都快要顶到帽子尖上了。
注释:授,给予。却立,退后站立。倚柱,依仗着柱子。
赏析:本句描绘了蔺相如接过秦王手中的玉璧之后,情绪激动的反应。这个动作不仅显示了蔺相如的勇猛,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愤怒和不满。他通过这种方式向世人表明,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尊严是不可妥协的。

诗句: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译文:蔺相如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玉璧,派人给赵国送信过去,赵国全体官员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自己的强大,用空话来要求玉璧,赔偿城池恐怕做不到’。大家商量不愿意给秦国这块玉璧。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尚且不能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况且因为一块玉璧的缘故而激怒强大的秦国,这是不可以的。”
注释:谓,告诉;悉,全部;发书至赵王,派人给赵国送信过去;布衣之交,平民百姓之间的交情;逆,激怒。
赏析:本句展示了蔺相如的智慧和策略。他认为即使赵国有疑虑,也不能轻易答应秦王的要求。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通过对话传达出一种强烈的信息——秦国的贪婪和无理要求是不应该被接受的。这不仅是对秦王的直接警告,也是对整个赵国的一种保护和捍卫。

诗句: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因此赵王便斋戒五日,派我捧着玉璧,在朝廷举行隆重的典礼,将国书呈上给秦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为了显示赵国的威严以及表达对秦国的敬意。
注释:何者?何故呢?严,严肃;威,威严;何者,原因;斋戒,古代的一种宗教仪式,表示清心寡欲,以示虔诚之意。
赏析:本句强调了赵国在外交礼仪上的严谨态度和对秦的恭敬之心。通过这样的行为,赵王表达了对秦国的重视及其愿意维护和平的决心。这种态度不仅能够缓解紧张的气氛,也为后续的解决方案创造了条件。

诗句: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何者?是因为要显示赵国的威严以及表达对秦国的敬意。
注释:何者?何故?严,显示;威,威严;何者?原因;修,保持;敬,尊敬。
赏析:此句再次强调了赵国在这场外交事件中所采取的谨慎和尊重的态度。它不仅是对秦国的一种礼貌,也是为了维护两国之间的和平稳定关系。

诗句: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译文:现在我到了这里,大王把我安排在观礼的地方,礼仪非常傲慢;拿到玉璧后传给美女们玩耍。我从大王的举动看出他没有偿还赵王城池的意愿。所以,我又从怀中取出玉璧。
注释:见臣列观,安排我在一旁观看;甚倨,非常傲慢;以,拿;戏弄臣,玩弄我。臣观,我看;复取璧,又取回了玉璧;复,又;彼,指大王;意偿赵王城邑,想要履行诺言。
赏析:本句揭示了赵王表面上的礼节和内心的真实意图。他虽然安排了隆重的仪式欢迎蔺相如的到来,但实际上并未真心考虑与秦国达成和解。这种反差进一步凸显了蔺相如的聪明才智和坚定立场。

诗句: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秦王把璧递给了蔺相如,蔺相如就拿着玉璧后退站到柱子旁边,仰头生气得头上的帽子都快要顶到帽子尖上了。
注释:授,交给;却立,倒退站立;却立,退回;倚柱,靠在柱子上;怒发上冲冠,形容极为愤怒的样子。
赏析:本句描绘了蔺相如接回玉璧后的反应和状态。他的行为不仅展示了他的忠诚和决心,也反映了他对当前局势的愤怒和不满。这种表现增强了他说服秦王的可能性。

诗句: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译文:我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玉石,就派人给赵国送去书信,赵国全体官员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自己的强大,用空话来要求玉璧,赔偿城池恐怕做不到’。大家商量不愿意给秦国这块玉石。我觉得平民百姓之间的交情还比不上国家之间的关系,更何况是与一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呢!况且因为一块玉璧的缘故而激怒强大的秦国,这是绝对不行的。”
注释:谓,告诉;悉,全部;悉召,全部召集;议,商议;布衣之交,平民百姓之间的交情;尚,还;况,况且;逆,激怒;欢,喜悦。
赏析:本句继续阐述了蔺相如的立场和观点。他强调了国家之间的信任和理解比个人之间的交情更宝贵,并且指出了秦国行为的不当之处。这段对话不仅是蔺相如与秦王之间的较量,也是对整个赵国的一种保护和倡导。

诗句: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展现读书。
译文:因此赵王便斋戒五日,设置隆重的仪仗队和乐队在朝廷上演读国书。
注释:乃,于是;斋戒五日,指进行斋戒仪式以表示对宾客的尊敬;九宾,古代的一种隆重的接待贵宾的礼制;廷展现读书,在朝廷上朗诵国书并展示给秦国代表看。长跪、献书、诵诗、再拜、授璧、执璧、伏剑等环节依次展开。
赏析:本句描述了赵国为迎接蔺相如而进行的隆重准备和仪式安排。这一行动不仅显示了赵王对秦国的重视和尊敬,也象征着赵国愿意为了和平做出努力的姿态。同时,它也为后续的外交谈判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诗句: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和设立九宾仪式在宫廷中宣读国书给秦王。
译文:因此赵王便斋戒五日并设立了隆重的九宾仪式在宫廷中宣读国书给秦国的使臣。
注释:于是,因此;斋戒五日,表示对宾客表示敬意的一种礼仪;九宾,古代一种最高规格的接待外宾礼节;长跪、献书、诵诗、绝缨、授璧、执璧、伏剑、结缨等都是当时常见的仪式;长跪,即跪坐;献书,把国书呈上;诵诗,朗读国文;再拜,表示敬意;授璧,将玉璧交给使臣;执璧,持玉璧;伏剑,自杀以示忠诚;结缨,系好佩巾;结缨已失传病危时所为;伏剑,指蔺相如最后的选择。

诗句:遂许负约不得复相攻。
译文:就这样答应了赵王的要求,约定以后不要再互相攻打了。
注释:遂许负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