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史记·七十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诗句释义:
- 秦王斋五日后 - 秦国的秦王在斋戒五日后,开始举行盛大的九宾礼仪,迎接来自赵国的使者蔺相如。
- 相如至,谓秦王曰 - 蔺相如到达后,对秦国的秦王说。
-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 - 从秦穆公(缪公)起,已经有二十多位君主。
-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 秦国从穆公以来,从未有过明确的约束和承诺。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蔺相如担心被秦国欺骗,辜负了赵国的信用。
-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 因此他让人带着玉璧回到赵国,并秘密地回到了赵国。
- 而秦强而赵弱 - 秦国强大,赵国弱小。
-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 秦王派遣一名使者到赵国,赵国即刻恭敬地把玉璧送来。
- 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 - 如果不断绝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不如因此善待赵国使者。
-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最终在朝廷上会见了蔺相如,并以最隆重的礼节把他送回了赵国。
-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位能担当重任的大臣,不辱没于诸侯各国。
- 遂拜相如为上大夫 - 于是任命蔺相如为上大夫。
-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秦国也没有把城池给赵国,而赵国也没有把玉璧还给秦国。
-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 - 随后秦国攻打赵国,占领了石城。第二年,又进攻赵国。
- 杀二万人 - 这次战役中,秦国杀死了两万敌军。
译文:
秦国的秦王在斋戒五日之后,举行了隆重的九宾礼,迎接来自赵国的蔺相如。蔺相如到达后,对秦王说:“秦国自穆公以来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君主,从来没有过明确的约束和承诺。我担心自己被欺骗,辜负了赵国的信任,所以就派人带着玉璧悄悄返回了赵国。而且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您派遣一个使者到赵国,赵国马上就恭敬地送上玉璧。现在如果因为秦国的强大而先把十五座城池给了赵国,赵国哪敢留下玉璧而不得罪秦王呢?我知道自己被欺骗罪当处死,我愿意接受刑罚,只是希望大王和大臣们能够仔细商议。”秦王和大臣们互相看着对方,想了半天没有主意。这时有人想叫蔺相如离开,秦王便说:“现在杀了相如,我们仍然得不到玉璧;如果我们断绝与赵国的友好关系,那就会损害秦国的利益。不如就这样优待他,让他回到赵国,赵国难道还会因为一块玉璧而欺骗秦国吗?”最终在朝廷上接见了蔺相如,并以最高的礼节将他送回了赵国。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位能干的大臣,让他不受其他诸侯国的气节所屈,因此提拔他为上大夫。秦国也没有用城池交换赵国的宝物。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物。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占领了石城。第二年,又进攻赵国,杀死了两万士兵。
赏析:
本段描述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完璧归赵”事件。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及他的高尚品格。他不畏强权,敢于捍卫赵国的尊严,展现了卓越的外交智慧和坚定的立场。同时,这段故事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国际关系。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各国之间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维护利益成为常态。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智慧去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