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翻译如下:

  1. 廉颇东伐齐军 - 廉颇向东攻打齐国,攻破了敌军的一个支队。在持续两年后,廉颇再次对齐进行进攻,并成功占领了齐国的一部分土地。此后的三年内,廉颇又分别进攻魏国的防陵、安阳等地,同样取得了胜利。
  • 赵奢(廉颇的部将),作为赵国的田官,因征收田租时遭遇平原君家不缴纳,赵奢便依法处理,杀死了平原君家中九位有影响力的人。平原君因此愤怒,准备处死赵奢。但是后来通过一番劝说,廉颇认为赵奢的做法是正确的,平原君最终没有杀赵奢。
  1. 蔺相如攻齐救赵
  • 蔺相如作为赵国的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他主张以外交手段解决争端,而不是仅依赖军事行动。在与赵惠文王的对话中,蔺相如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考虑到秦国的强大,如果我们两国都卷入战争,恐怕赵国将会面临极大的危险。”
  • 当秦昭王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赵国的和氏璧时,赵王和将军们犹豫不决。这时,蔺相如主动承担起回复秦国的角色,最终成功地说服秦国放弃了要求,从而避免了可能的军事冲突。
  1. 赵奢守平易之战
  • 赵奢是赵国的一位著名官员,他的事迹被记录在《史记》中,尤其是他在平定边境冲突中的英勇表现。赵奢在担任平原君手下的官员时,因其出色的军事才能而被任命为边防将领。
  • 在公元前260年,秦国军队围攻赵的国都邯郸,赵王召见廉颇和乐乘商议对策。两人均表示难以抵抗秦国的强大军队,但当赵王询问赵奢时,赵奢却信心满满地表示:“秦国虽然兵强马壮,但我赵有坚城和充足的粮草,完全可以一战而定。”最终,赵奢率领精锐部队击退了秦军的进攻,保卫了国家的安全。
  1. 蔺相如渑池之会
  • 在公元前269年,蔺相如随同赵惠文王访问秦国,与秦昭王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即历史上著名的渑池之会。在这次会面中,由于秦王的无礼行为,蔺相如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迫使秦王退还了侵占赵国领土的要求,展示了他的非凡外交能力。
  • 这场事件不仅彰显了蔺相如的智慧与胆识,也巩固了赵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为后续的和平谈判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经历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外交辞令的经典例子。
  1. 廉颇负荆请罪
  • 廉颇因在长平之战中大败于赵括,导致赵国损失惨重,心生不满。在赵王面前,他指责赵括的错误,认为自己未能有效指挥战斗,应受惩罚。然而,赵王并没有严厉处罚他,而是让他反省并负荆请罪。
  • 面对赵王的宽容态度,廉颇深感惭愧,主动上门请求赵王原谅。赵王看到廉颇的态度诚恳,便赦免了他的过错,并鼓励他要继续为国家效力。

《廉颇蔺相如列传》不仅讲述了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还深刻描绘了他们的智勇与忠诚。通过这些故事,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军事策略以及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