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四十馀年而轵有聂政之事。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诗句

第一句

其后四十馀年而轵有聂政之事。

  • 注释:在之后的四十多年,在轵这个地方发生了聂政的故事。
  • 赏析:这里的“其后”指的是时间上的距离,“四十馀年”则具体地说明了这段时间的长度,表明了故事的悠久历史和重要性。

第二句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 注释: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原本是齐国人,后来迁徙到了卫国,被当地人尊称为庆卿;后来去了燕国,又被燕国人叫做荆卿。
  • 赏析:“庆卿”和“荆卿”这两个称呼反映了荆轲在不同地域的身份和接受的文化认同,体现了他的跨地域影响力和文化融合。

第三句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 注释:荆轲热爱读书和击剑,用他的智慧游说卫国的国君卫元君,但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 赏析:此句描述了荆轲的个人特质和他在政治生涯中的遭遇。他通过自己的才智和武艺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和重视。

第四句

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 注释:之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立了东郡,把卫元君的一支后裔迁移到野王。
  • 赏析:这一句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战争和政治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卫元君的命运随着国家的政治变动而改变,显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第五句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 注释:荆轲曾经到过榆次,与盖聂讨论过剑法,盖聂因为荆轲的某次表现不佳而生气,并瞪了他一眼。当有人再次召唤荆轲时,盖聂表示过去看看,如果荆轲还在就告辞离开,不敢留下。于是派人去通知主人,而荆轲已经驾驶着马车离开了榆次。使者回来报告后,盖聂说:“早就应该走了,我刚才是吓唬了他一下!”
  • 赏析:这一段描绘了盖聂与荆轲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他对待朋友的忠诚和决断。盖聂的行为显示出了他的性格特点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第六句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 注释:荆轲在邯郸游玩时,鲁句践与荆轲下棋比赛,争抢道路,鲁句践生气呵斥荆轲,荆轲默默地逃跑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和鲁句践见面。
  • 赏析:这描述了荆轲与鲁句践之间的一次不愉快的交流,反映了荆轲在社交场合的低调和谨慎。

第七句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至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 注释:荆轲抵达燕国后,喜欢燕国的小贩和善于演奏筑的音乐家高渐离。由于喜爱饮酒,他每天和狗屠以及高渐离一起在燕市喝酒,喝得醉醺醺的时候,高渐离就敲击筑,而荆轲就会唱歌给周围的人听,他们相互快乐。然后两人相对哭泣,旁边没有人注意到他们的悲伤。尽管在酒桌上游荡,但他是一个深沉好学的人;他所交往的诸侯们都是一些贤达的长者和智者。当他到达燕国时,燕国的处士田光先生也非常尊重他,知道他不是一个平庸的人。
  • 赏析:这描述了荆轲的生活态度和他对社交活动的态度。他的爱好不仅局限于娱乐和饮酒,也包括学习、结交朋友等更为深入的活动。这些描述突出了他的多面性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