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已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
子婴进谏曰:“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而用颜聚,燕王喜阴用荆轲之谋而倍秦之约,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此三君者,皆各以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
胡亥不听。而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毅对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则臣少宦,顺幸没世。可谓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为羞累先主之名,愿大夫为虑焉,使臣得死情实。且夫顺成全者,道之所贵也;刑杀者,道之所卒也。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故曰‘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于无辜’。唯大夫留心!”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
蒙恬,其先齐人也。蒙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
《史记》七十列传·蒙恬列传记载了蒙恬和他弟弟蒙毅的事迹。在秦始皇的统一中国的大业中,他们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为秦国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夺得了几十座城池,为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蒙恬的一生却是充满争议和斗争的一生。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历史佳话。
蒙毅在外负责军事而蒙恬经常在朝内出谋划策,称为忠信大臣,因而即使是各位将相也不敢和他们竞争。秦始皇想要巡游天下,三十七年冬,动身出游会稽,在沙丘去世,没有公开消息,群臣都不知道。秦始皇死后,赵高与胡亥密谋杀害公子扶苏与蒙恬等忠诚之臣,以巩固自己的权力。赵高诬陷蒙恬谋反,并利用胡亥的信任,逼迫蒙恬自杀,导致蒙氏家族遭受灭族之灾。
在赵高的谗言和胡亥的猜忌之下,蒙恬被囚禁于代地,最终被赵高派人处死。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展示了蒙家兄弟的悲剧命运,他们忠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最终未能换来应有的尊重与保护。
从这段历史中可以看出,忠诚与正直在古代社会中往往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压力。蒙恬的遭遇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古代专制统治下权力斗争的残酷现实。这种历史教训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史记》中的这篇传记不仅记录了蒙恬及其兄弟蒙毅的生平事迹,更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黑暗和人性的扭曲。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与分析,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生态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提醒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要坚守道德底线,维护正义与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