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陈馀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数游赵苦陉。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馀非庸人也。馀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
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馀五百金。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两人相对。里吏尝有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馀然之。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张耳,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少年时期,他以宾客身份随魏公子无忌游历,期间曾逃亡至外黄。在那里,一位富有的姑娘被他的风度所吸引,并选择嫁给了他。虽然张耳在逃亡中,但他仍获得了这位姑娘家庭的尊重和厚待,这为他后来成为千里之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馀,大梁人,同样热爱儒术,曾在赵苦陉地区游历。他的一位朋友是公乘氏,将女儿嫁给了陈馀,也深知陈馀绝非平庸之辈。年少时,陈馀对张耳充满敬意,两人成为了深厚的朋友,甚至被称为“刎颈之交”。
当秦国灭亡大梁后,张耳迁居到外黄。在此期间,汉高祖作为平民曾与张耳有过交往,时间长达几个月。这段经历让高祖对其颇为赏识,也为两人的关系增添了一笔。
秦灭魏数年后,由于张耳、陈馀的名望,秦国开始公开悬赏追捕他们。尽管面临巨大压力,两人却巧妙地改变身份,一同前往陈地,担任里监门人员以谋生。面对里吏无端过笞陈馀,张耳及时出现制止,保护了陈馀免受羞辱。这一事件不仅显示了张耳的忠诚,更凸显了两人深厚的友情。
陈涉起事反秦,张耳、陈馀上谒陈涉,受到陈涉的重视。陈涉军队壮大之时,张耳、陈馀被任命为将领,共同指挥战斗。然而,随着战争的进程,两人的矛盾再次激化,最终导致反目成仇。
张耳在为里监门工作时,曾被要求缴纳五百金给官府。为了此事,陈馀曾试图通过使用里门者来命令里中。但当张耳得知后,立即出面制止,并责备陈馀小辱即欲死一吏的轻率行为,使陈馀深感羞愧。
张耳和陈馀的故事展示了两人从志同道合的挚友到因利益冲突而反目的转变。这不仅反映了人性的复杂,还体现了历史变迁中个人命运的巨大波动。两人的经历提醒我们,即使在困难时刻,友谊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同时,它也让我们思考在权力面前如何坚守原则以及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