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邯郸,张耳、陈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其策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曰:“陈王起蕲,至陈而王,非必立六国后。将军今以三千人下赵数十城,独介居河北,不王无以填之。且陈王听谗,还报,恐不脱于祸。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赵后。将军毋失时,时闲不容息。”武臣乃听之,遂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欲尽族武臣等家,而发兵击赵。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陈王然之,从其计,徙系武臣等家宫中,封张耳子敖为成都君。

陈王使使者贺赵,令趣发兵西入关。张耳、陈馀说武臣曰:“王王赵,非楚意,特以计贺王。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愿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内以自广。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使韩广略燕,李良略常山,张黡略上党。

《史记·七十列传》中的张耳与陈馀合传,讲述了两位历史人物从友情深厚到反目成仇的转变。两人的故事不仅反映了个人命运的起伏,也展示了战国末期社会动荡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张耳原为魏国大梁人,年轻时曾为魏公子无忌的门客。一次逃亡经历让他到达外黄,并在此担任外黄令。他的名声因此逐渐在魏国传播,最终被秦灭魏时得知其名士身份,受到秦国的悬赏。陈馀的情况类似,他也是大梁人,喜好儒术,曾在赵国的苦陉地区游历。因好交游和学识,他在富人公乘氏家做女婿,对陈馀的评价非常高。同样,陈馀年少时对张耳十分尊敬,两人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秦灭大梁后,两人决定改变自己的身份,前往陈地寻求生计。在那里,由于他们曾经为里吏受过笞打,张耳让陈馀受笞而引发争执,这成为两人反目的关键事件。陈涉起兵后,张耳和陈馀上谒陈涉,得到了陈涉的认可和支持。然而,当秦朝发布悬赏通告追捕两人时,两人也用相同的手段命令当地居民不得随意伤害他们。    
    
张耳和陈馀的故事反映了他们在乱世中如何利用彼此的才能和资源来保护自己和家族。他们的反目并非出于恶意,更多的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和政治策略。尽管最终两人关系破裂,但他们在秦末动乱期间的经历却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    
    
这段历史记载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两位英雄人物的起伏命运,更揭示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复杂性。张耳与陈馀的故事是战国时期一个缩影,映射了那个时代人们面对困境时的挣扎和选择。    
    
张耳与陈馀的合传不仅是对两位历史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描述,更是对中国战国末期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通过这一故事,可以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多维度影响以及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