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籍之引兵西至新安,又使布等夜击阬章邯秦卒二十馀万人。至关,不得入,又使布等先从间道破关下军,遂得入,至咸阳。布常为军锋。项王封诸将,立布为九江王,都六。

汉元年四月,诸侯皆罢戏下,各就国。项氏立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其八月,布使将击义帝,追杀之郴县。

汉二年,齐王田荣畔楚,项王往击齐,徵兵九江,九江王布称病不往,遣将将数千人行。汉之败楚彭城,布又称病不佐楚。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项王方北忧齐、赵,西患汉,所与者独九江王,又多布材,欲亲用之,以故未击。

汉三年,汉王击楚,大战彭城,不利,出梁地,至虞,谓左右曰:「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谒者随何进曰:「不审陛下所谓。」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令之发兵倍楚,留项王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随何曰:「臣请使之。」乃与二十人俱,使淮南。至,因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因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彊,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淮南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必以楚为彊,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板筑,以为士卒先,大王宜悉淮南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军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夫汉王战于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骚淮南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彊,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然而楚王恃战胜自彊,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楚人还兵,间以梁地,深入敌国八九百里,欲战则不得,攻城则力不能,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楚兵至荥阳、成皋,汉坚守而不动,进则不得攻,退则不得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彊,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淮南之兵足以亡楚也。夫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淮南,淮南必大王有也。故汉王敬使使臣进愚计,原大王之留意也。」淮南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

诗句与译文及注释
深入了解黥布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

  1. 原文节选
  • 项籍引兵西至新安,不得入。
  • 项羽使人赐黥布王印,而汉有拘布军益阳中者。
  1. 注释与翻译
  • 项籍:即项羽,秦末汉初的军事统帅,后成为楚国的开国皇帝。
  • 黥布:原名英布,因受秦律被黥面(在脸上刺字),后来成为淮南王。
  1. 译文对照
  • 原文:“项籍引兵西至新安,不得入。项羽使人赐黥布王印,而汉有拘布军益阳中。”
    译文:“项羽的军队从新安向西进发,但无法进入关中地区。项羽派人授予黥布‘九江王’的称号,同时,汉军又在益阳城中囚禁了黥布的军队。”
  1. 诗歌赏析
  • 黥布在项羽领导下屡建奇功,被称为“常为军锋”,然而在楚汉战争期间,他的背叛行为使他身败名裂。
  1. 作者简介
  •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公元前86年或前90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 历史背景
  • 本篇记载了黥布的一生,从其早年在项羽军中的英勇表现到最终因谋反而身首异处的过程。
  1. 文学价值
  • 这首诗歌通过黥布的个人经历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历史背景以及楚汉争霸的政治态势。
  1. 人物形象分析
  • 黥布的形象由最初的英勇善战到最后的背叛,展现了一个从英雄到罪人的转变过程,反映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1. 文化影响
  • 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事件,还体现了古代诗人对于历史题材的深入挖掘和独到见解,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