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者,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堧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堧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以及赏析:

  1. 诗句释义:《史记》中的“晁错者,颍川人也”讲述了晁错的基本信息,包括他来自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是学习了申商刑名于张恢先门下的人。晁错与雒阳人宋孟和刘礼同师学艺。

  2. 译文:晁错是一个性格刚直且深具才华的人。在汉文帝时期,天下无人擅长《尚书》的研究,只有济南人伏生是一位精通此学的秦朝博士,但因其年事已高无法被征召。于是,孝文帝诏令太常使晁错前去向伏生学习《尚书》,晁错得以拜伏生为师。

  3. 赏析:晁错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正直的性格受到了皇帝的信任。他的学识和才干使他成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及家令,因其出众的才能而被誉为“智囊”。然而,由于政治斗争,晁错多次上书建议削藩政策和修订法令,虽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但由于丞相申屠嘉的反对,晁错的许多提议并未得到采纳。

  4. 诗句释义:《史记》中的“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叙述了景帝即位后任命晁错为内史的情景。晁错因之前的经历和才能,被任命为重要的官员,负责管理朝廷事务。

  5. 译文:晁错经常请求接见讨论国家大事,因此常常得到皇帝的允许。他在朝中的地位极高,受到宠信,甚至超越了九卿的职位。然而,他的法令改革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6. 赏析:晁错的改革措施虽然获得了皇帝的支持,但也引起了一些大臣的不满。特别是丞相申屠嘉对他的做法持有异议。晁错的一些主张和措施最终导致他的不幸结局。

  7. 诗句释义:《史记》中的“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讲述晁错得知自己将被弹劾的消息后,立即请求机会向皇帝陈述自己的冤屈和理由。他夜以继日地向皇帝陈说情况。

  8. 译文:晁错听说自己即将遭到弹劾,便连夜求见皇帝,准备向皇帝说明自己的清白。他通过各种方式向皇帝陈述事实真相。

  9. 赏析:晁错的这种勇气和坚持为他赢得了皇帝的同情,尽管最终他未能逃脱悲剧的命运,但他的坚持和正直精神仍然令人钦佩。

《史记·七十列传·袁盎晁错列传》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也是对那个时代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深刻反映。通过阅读这段历史,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古代的政治斗争和人物命运,还能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