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以此愈贵,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袁盎晁错列传逐句释义及赏析
原文:
史记·七十列传·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译文:
晁错因此更加尊贵,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他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行,并削减他们的封地,把支系亲属拥有的封地收归国家。奏章上奏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没有人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从此与晁错产生矛盾。晁错所更改的法令三十条,诸侯们都喧哗,痛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此事,从颍川赶到京城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您执掌政务,侵害诸侯,疏远骨肉至亲的人,人们都在议论中怨恨您。”晁错说:“这是必然的。如果不这样,天子不会尊重,宗庙也不会安宁。”晁错父亲说:“刘氏平安了,而晁氏却危险了,我们离开您回家吧!”于是喝下毒药自杀,说:“我不忍心看到灾祸降临到我的身上。”死十多天后,吴楚七国果然叛乱,以诛杀晁错的名义发难。等到窦婴、袁盎向皇上进言时,皇上命令晁错身穿朝服斩首于东市。
注释与关键词解释:
- 史记: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集,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著。
- 七十列传: 本篇为《史记》中的第十卷,记录了汉朝七十位重要人物的故事。
- 袁盎晁错列传: 记述袁盎和晁错两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 御史大夫: 古代官名,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长。
- 晁错父: 晁错的父亲姓晁,名安寿。
- 刘氏: 指汉朝皇室。
- 晁氏: 指晁错家族。
- 晁错已死: 晁错被朝廷处死。
- 谒者仆射邓公: 邓公是谒者仆射,后来成为校尉,协助抗击吴楚叛军。
- 城阳中尉: 邓公后来担任的官职。
赏析:
《史记·七十列传·袁盎晁错列传》是一篇关于汉朝初期政治斗争的经典之作。文章通过对晁错和袁盎两位历史人物的叙述,展示了西汉初年的政治局势和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文章开头通过“错以此愈贵”一句展现了晁错因直言进谏而得到皇帝赏识的情况。接着,描述晁错因建议削夺诸侯封地而引起的争议和对抗,反映了当时诸侯势力的强大以及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感。同时,文章也表现了晁错的正直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尽管面对强大的压力,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
对于晁错父亲的评价则揭示了家庭背景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晁错父亲的话不仅表达了对儿子的担忧,也反映出汉朝初期贵族间的权力斗争和亲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背景设定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深度。
文章通过窦婴和邓公的言行描写展示了汉朝初期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特别是窦婴对晁错的争议,以及邓公后来的转变和行动,都显示了个人在政治漩涡中的生存策略和道德抉择。
《史记·七十列传·袁盎晁错列传》不仅记载了历史事件,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性、权力、忠诚与背叛等多重主题。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