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公,成固人也,多奇计。建元中,上招贤良,公卿言邓公,时邓公免,起家为九卿。一年,复谢病免归。其子章以修黄老言显于诸公间。
太史公曰:袁盎虽不好学,亦善傅会,仁心为质,引义慨。遭孝文初立,资适逢世。时以变易,及吴楚一说,说虽行哉,然复不遂。好声矜贤,竟以名败。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雠,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邓公,成固人,多奇计。建元中(汉朝建元年间),文帝招贤良之士,邓公因故被免职,后起家为九卿。一年(一作“数月”或“数年”)后,又谢病归家。其子袁章以修黄老之言显于诸侯间。
太史公曰:袁盎虽不善学,亦善傅会(善于逢迎),仁心为质,引义慨(引正义慷慨)。遭遇孝文帝初立,机遇正好。时以变易,及吴楚一说(指吴楚叛乱),说虽行(虽已施行)然复不遂(然而并未如愿)。好声矜贤,竟以名败(名声因此败坏)。晁错为家令(县令)时,数次言事不被采纳;后来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发动叛乱),他不急于匡救,欲报私雠(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难道是这些人这样认为吗?)!
赏析:
这首诗是司马迁对西汉时期两位重要人物——邓公和晁错的评价。司马迁在评价这两位历史人物时,既肯定了他们的才能和功绩,也对他们的错误和失败进行了批评。通过对这两位人物的评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
- 邓公的才能和贡献
- 多奇计:邓公擅长出奇制胜的策略,能够在困难的情况下寻找突破口。
- 起家为九卿:通过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从基层官员逐步升至高级官职,展现了他的能力与才华。
- 遭吴楚一说,说虽行矣然复不遂:尽管邓公的建议得到了实施,但最终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反映了他的策略虽有成效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
- 晁错的贡献与失误
- 数言事不用:晁错多次提出建议,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被采纳,这说明他在政治决策中的影响力有限。
- 擅权,多所变更:晁错在担任家令期间,开始擅自行使权力进行改革,虽然有新的想法和措施,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 诸侯发难,不急匡救:面对诸侯的叛乱,晁错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导致叛乱扩大,最终酿成大祸。
- 对历史的反思
- 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司马迁通过这一警句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他认为,如果人们一味追求改变传统和常规,最终可能导致灭亡。
- 岂错等谓邪:通过这句话,司马迁表达了对晁错等人行为的质疑,认为他们的决策导致了不可挽回的错误。
《史记·七十列传·袁盎晁错列传》通过对邓公和晁错两位历史人物的评价,展示了他们的才能、贡献与失误,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