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中,武安侯田蚡为汉太尉,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物遗蚡。蚡言安国太后,天子亦素闻其贤,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迁为大司农。闽越、东越相攻,安国及大行王恢将。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建元六年,武安侯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

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彊,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韩安国,字长孺,是《史记》中的著名人物。他的故事发生在汉初,通过一系列事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军事动态,以及个人的奋斗与命运。以下是对韩安国相关事件的逐条解释及其翻译:

  1. 建元中,武安侯田蚡为汉太尉,亲贵用事:在汉武帝刘彻的建元年间,担任太尉的武安侯田蚡开始执掌朝政大权,使得许多贵族得以掌权。
  2. 安国以五百金物遗蚡:韩安国利用五百金的礼物贿赂田蚡,希望得到田蚡的帮助或推荐。
  3. 蚡言安国太后,天子亦素闻其贤:田蚡向汉武帝提及韩安国的贤能,而汉武帝也早有听闻韩安国的名声。
  4. 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迁为大司农:因为田蚡的推荐,汉武帝任命韩安国担任北地都尉,后来升任大司农。
  5. 闽越、东越相攻,安国及大行王恢将:在闽越和东越相互攻击时,韩安国与另一位将军王恢共同指挥军队对抗。
  6. 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当汉军尚未到达越地时,越人已经杀害了他们的国王并投降了汉朝,使得汉兵撤回。
  7. 建元六年,武安侯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到了建元六年,武安侯田蚡成为丞相,韩安国被任命为御史大夫。
  8. 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匈奴提出求和的建议,汉武帝召集群臣讨论此事。
  9. 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作为燕国人的大行王恢,他在边境上担任官吏多年,对胡人的习性非常了解。
  10. 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王恢认为,与匈奴的和亲条约,最多几年就会再次违背约定。
  11. 不如勿许,兴兵击之:王恢建议不要答应和亲,而是应该出兵攻打匈奴。
  12. 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在群臣的讨论中,大多数支持王恢的观点,最终汉武帝同意了和亲的建议。

《史记·韩长孺列传》不仅展示了韩安国的政治生涯和个人魅力,还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复杂性和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韩安国从一个普通的官员逐渐崛起为御史大夫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体现了个人努力和政治环境的双重影响。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