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欲请以为内史。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

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月余不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大王自度于皇帝,孰与太上皇之与高皇帝及皇帝之与临江王亲?”孝王曰:“弗如也。”安国曰:“夫太上、临江亲父子之间,然而高帝曰‘提三尺剑取天下者朕也’,故太上皇终不得制事,居于栎阳。临江王,适长太子也,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语曰:‘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于是景帝、太后益重安国。孝王卒,共王即位,安国坐法失官,居家。

《史记·韩长孺列传》:忠臣与权谋的较量

《史记·韩长孺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撰,记载了汉朝初期一位名将——韩安国的生平事迹。韩安国,字长孺,出身于梁(今河南商丘)人,因在吴楚反时救梁有功,后官至御史大夫。本传记不仅记录了他的政治生涯,更反映了他与朝廷权贵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韩安国的政治生涯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由于窦太后的赏识和田蚡的举荐,仕途顺遂;后期则因得罪权贵,遭到陷害。他的一生充满了起伏,但他始终忠于汉朝,维护国家利益。

“死灰独不复然乎?”这句话出自韩安国之口,意在讽刺那些曾经对他不公的人,现在又来求情。田甲的回答“然即溺之”,揭示了他对权势游戏的看透和不屑。而韩安国最终以“可溺矣”反击,表达了他对腐败官场的强烈不满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韩安国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和正直是抵御腐败、维护正义的重要武器。即使面对强大的压力和诱惑,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宝贵的,也是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的价值观。

韩安国的经历也让我们深思权力的本质和人性的复杂。在权力面前,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牺牲品。韩安国的故事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为权势所动,不为利益所惑。

《韩长孺列传》不仅是历史文献的记载,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古代官员的生活状态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对韩安国故事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结构,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韩安国的故事激励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权力的腐蚀和人性的弱点,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权力所迷惑。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