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

当是时,汉伏兵车骑材官二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王恢、李息、李广别从代主击其辎重。于是单于入汉长城武州塞。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出塞,曰:“吾得尉史,乃天也。”命尉史为“天王”。塞下传言单于已引去。汉兵追至塞,度弗及,即罢。王恢等兵三万,闻单于不与汉合,度往击辎重,必与单于精兵战,汉兵势必败,则以便宜罢兵,皆无功。

以下是对《史记 · 七十列传 · 韩长孺列传》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1. 则元光元年
  • 时间:公元前129年。
  • 事件背景:汉武帝时期,为了对抗匈奴的侵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边防。
  1. 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
  • 人物:聂翁壹,一名聂翁奢,是当时雁门马邑地区的豪强。
  • 行动:他通过大行王恢向汉武帝建议,认为可以利用与匈奴的和平关系,引诱匈奴进入有利地形,然后设伏击。
  1. 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
  • 策略:聂翁壹假装投降匈奴,并声称能够杀掉马邑的官员,以此作为诱饵,吸引匈奴深入边境。
  • 目的:他的目的是让匈奴相信汉朝会因为得到了他的“贡献”而更加重视他们,从而放松警惕。
  1. 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
  • 成功:聂翁壹成功地欺骗了匈奴单于,使他相信了他的承诺。
  • 行动:在匈奴单于的信使来到马邑后,聂翁壹假装将他们的使者斩首,并将人头悬挂在马邑城上,以此来证明他已经控制了这个地方。
  1. 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
  • 反应:匈奴单于被欺骗后,决定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带领十多万骑兵穿过长城,进入了汉朝的边境线。
  • 影响:这场战役对于汉朝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威胁,因为它不仅考验了汉朝的防御能力,也暴露了汉朝内部的问题。
  1. 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出塞,曰:“吾得尉史,乃天也。”命尉史为“天王”。塞下传言单于已引去。
  • 战略失误:单于在追击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陷阱和伏兵,这让他感到非常惊讶。他还发现了一个名叫“天王”的匈奴使者,这个使者告诉他汉朝已经撤退的消息。
  • 结果和教训:这次事件让匈奴单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战术和策略,并从中吸取了教训。
  1. 度弗及,即罢。
  • 含义:如果汉兵没有及时赶到,那么战争就会失败。
  • 意义:这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快速响应的重要性。
  1. 王恢等兵三万,闻单于不与汉合,度往击辎重,必与单于精兵战,汉兵势必败,则以便宜罢兵,皆无功。
  • 策略选择:王恢等人选择了一个不同的战略,他们打算攻击匈奴的后勤补给线。
  • 结果预测:如果汉军能够成功破坏匈奴的后勤供应,那么匈奴将陷入困境,无法继续战斗。
  • 后果:这将使匈奴军队失去战斗力,汉军将取得胜利。

《史记·七十列传·韩长孺列传》通过讲述韩安国的故事,展现了他在汉朝初期的政治生涯和个人品质。文章通过对事件的详细描述,揭示了汉朝的内部问题和外部威胁,以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策略和决策。同时,文章也为读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未来可能发生类似事件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