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秋,单于怒浑邪王、休屠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与休屠王恐,谋降汉,汉使骠骑将军往迎之。浑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降汉。凡四万馀人,号十万。于是汉已得浑邪王,则陇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新秦中以实之,而减北地以西戍卒半。其明·年,匈奴入右北平、定襄各数万骑,杀略千馀人而去。
其明年春,汉谋曰“翕侯信为单于计,居幕北,以为汉兵不能至”。乃粟马发十万骑,私从马凡十四万匹,粮重不与焉。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中分军,大将军出定襄,骠骑将军出代,咸约绝幕击匈奴。单于闻之,远其辎重,以精兵待于幕北。与汉大将军接战一日,会暮,大风起,汉兵纵左右翼围单于。单于自度战不能如汉兵,单于遂独身与壮骑数百溃汉围西北遁走。汉兵夜追不得。行斩捕匈奴首虏万九千级,北至阗颜山赵信城而还。
以下是对《史记·匈奴列传》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 原文: 单于怒浑邪王、休屠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与休屠王恐,谋降汉,汉使骠骑将军往迎之。
译文: 单于非常愤怒浑邪王和休屠王占据西部给汉朝带来伤害,杀死了数千人后,想召集他们来诛杀。浑邪王和休屠王害怕了,于是谋划投降汉朝,汉朝派出骠骑将军前去迎接他们。
- 原文: 浑邪王与休屠王恐,谋降汉,汉使骠骑将军往迎之。
译文: 浑邪王和休屠王害怕了,于是谋划投降汉朝,汉朝派出骠骑将军前去迎接他们。
- 赏析: 这段翻译展示了浑邪王和休屠王因为受到汉军的严重攻击而感到恐惧,并决定向汉朝投降的情景。通过“恐”字的使用,传达出他们内心的恐慌和不安。同时,“谋降”一词则揭示了他们的策略性考虑,即为了避免更大的灾难,选择主动投降。
- 原文: 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中分军,大将军出定襄,骠骑将军出代,咸约绝幕击匈奴。
译文: 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中分军队,大将军出定襄,骠骑将军出代,双方约定断绝匈奴的退路进行攻击。
- 赏析: 这段翻译展示了汉朝为了应对匈奴的攻击采取的策略。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分别从不同方向出击,旨在切断匈奴的退路,迫使他们进入包围圈中,这是典型的军事策略之一。通过“中分军”和“约定绝幕”,可以感受到古代战争中对策略和协同作战的重视。
- 原文: 单于惊,自将精兵十余万围大将军营。
译文: 单于非常吃惊,亲自带领十多万精兵包围了大将军卫青的营地。
- 赏析: “惊”字生动地描绘了单于在面对汉军的突然反击时的反应和感受。通过“自将精兵”展现了单于亲自领军的决心和力量。“围大将军营”则具体说明了匈奴军队的行动目标,即直接针对大将军卫青的营地发动攻击。这反映了匈奴在战略上的自信和大胆。
- 原文: 会日暮,大风起(风)将军纵左右翼围其三处。
译文: 正巧到了傍晚,大风起,将军霍去病纵左右两翼包围他们的三个地方。
- 赏析: 这段翻译展示了霍去病在夜幕降临时利用风势发起攻击的战术安排。通过“风起”和“将军纵左右翼围其三处”可以感受到霍去病在战斗中的灵活和机智,以及他对时机把握的能力。这种战术不仅能够迅速打击敌军,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损失。
- 原文: 单于度不知战,乃悉夜勒兵步骑万馀,皆彀(gòu)引满。
译文: 单于不知道如何应战,于是连夜召集一万多步兵和骑兵,全部拉满弓弦准备战斗。
- 赏析: “不度不知战”体现了单于在遭遇突然袭击时的困惑和不确定性。他试图通过集结部队来应对危机,但缺乏有效的战略部署。而“悉夜”“皆彀引满”则描绘了匈奴军队在夜幕下紧急集结并做好战斗准备的紧张场景,强调了战争的紧迫感和危险性。
- 原文: 是时月晕四塞,以术占之,大白,敌占状。
译文: 当时月亮周围出现了四道环带形状的云气,根据占星术进行观察,发现有大量白色云气聚集在月亮周围,预示着敌人占据了有利地形。
- 赏析: “月晕四塞”是一种传统的天文现象,通常用来预示即将到来的战事或吉凶。通过“术占之”可以了解到这是一次基于天文观测的军事决策。而“大白,敌占状”则明确指出了匈奴已经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这对汉军来说是不利的信息。这种天文现象在古代战争中常常被用来作为判断敌情的重要依据。
- 原文: 会日晡时,风急,将军纵左右翼围其三面。
译文: 正赶上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突然刮起了狂风,将军霍去病纵左右两翼包围了他们的三个面。
- 赏析: “日晡时”指的是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此时天色昏暗,视线不佳,对于军事行动来说是一个不利的条件。“风急”则描绘了战场上风力增强的情况,增加了战斗的难度和危险。而“纵左右翼围其三面”则展示了霍去病在战斗中的灵活和大胆,他能够迅速调整战术,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有效打击。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也显示了他对战场形势的准确把握。
通过对《史记·匈奴列传》的逐句翻译和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匈奴的历史背景、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以及战争中的策略运用。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了解历史,还能启发现代人在面对挑战时的策略思考。